今年以来,冀州区聚焦“三农”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4项改革机制,谋划推进9个重点项目,积极争取财政部和省财政厅支持,成功纳入2025年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全省唯一,获1.7亿元支持资金,持续巩固乡村全面振兴基础。
创新富民产业培育机制,探索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夯实粮食根基。依托尹飞虎院士水肥一体化技术,以中国农机院等央企四方联合体为带动,用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推广土地规模化经营和高产高效示范田建设。上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全市第一,示范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抓牢果蔬发展。以“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聚集区”创建为契机,扩规模、提品质、引龙头抓带动,推动蔬菜产业全链条发展,今年先后引进北京金福腾育苗生产及装备制造、天津科芯(二期)种植园区等6个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建设。推进三产融合。以衡水湖国家5A级景区为引领,开展环湖通景道路提升、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创建等行动,谋划湖畔金菊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现代农业文旅基地和艾草文化园等农文旅综合体,培育生态旅游、观光采摘、农业研学等业态。实现联农带农。依托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制定生产技术规范、园区管理规范,“冀九洲”“冀恒蔬”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20余种优质农产品直供北京。推广“五位一体”经营模式,上半年集体经济收入1.48亿元,61个村突破 50万元。
创新数字农业发展机制,搭建智慧管理服务链条。数字赋能粮食生产。依托高产高效示范田,培育“农业物联网+精准化生产管理”示范场景,打造农业数据中心,推动大田作物全过程智慧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数字赋能果蔬种植。依托科芯(衡水)生态智慧农场等项目,培育智慧大棚果蔬种植示范场景,集成联动“AIPA”系统、芯智问答大模型智慧番茄种植信息管理平台,引入河北农业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加快果蔬种植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数字赋能农业服务。整合各类涉农生产服务资源,引入金融主体,打造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中心,线下建设“冀州现代农业综合服务超市”,线上开发“冀农服”APP,为生产主体提供“一站式”农业综合服务。
创新乡村人才振兴机制,筑牢人才队伍支撑基础。搭建培育平台。谋划湖畔新农人培育与实训基地,建设专家工作站、农业装备技术中心、技能实训中心,探索“1+2+N”人才培育模式,预计培养种植管理、农机操作、电商直播等各类人才900余人。贯通职业通道。落实《支持果蔬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组织380名种植大户、高素质农民和基层农技员开展培训12次,引导13名农民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评定,加速形成职业化人才梯队。深化产学研融合。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等12所院校建立合作,引入尹飞虎、丁小明、沈火林等8个团队50余名专家,与本地专技人才组建高品质果蔬、高产示范田2个服务团队,为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创新基层综合治理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完善“婚俗改革+甜蜜经济+孝道文化+文明阵地”机制,实施和孝甜蜜乡风示范带项目,建设道德模范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婚嫁节俭、尊老爱幼乡风,婚丧嫁娶费用下降30%、简办率达90%以上,获评省婚俗改革试验区和省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试点。探索无废乡村新路径。探索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模式,制定节本增效长效管护方案,细化垃圾收集转运标准、保洁人员和转运公司考核标准,成功列入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节本增效试点。同时,打造湖畔乡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抓好示范带动。深化乡村治理新模式。深化“基层党建+网格化+信息化”模式,推广“智慧冀州”APP、“民生冀州”公众号,推动全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向基层延伸,实现民生事项“一键直达”“一网办理”。今年来,抓实“四级干部包网格解难题”活动,同步搜集农村诉求30291件,办结30099件,办结率 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