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各地积极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
激活“青和力”,让青年更有为
近日,河北省群艺馆青年夜校老师在教学员吹奏笛子。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每个年轻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和自己“搭”的城市;每座城市,也在渴望年轻人带来新的活力。
青年聚,城市兴。如何让更多年轻人来到河北,选择一座城、爱上一座城、扎根一座城?
近年来,我省各地精准对接青年在就业创业、社会融入、文化休闲等方面需求,相继出台青年利好政策,优化青年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城市“青和力”。数据显示,去年底,全省常住人口由长期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2万人。在河北,青年与城市,正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共同成长。
放下行囊,安心起步
走访养殖户、进行动物疫病检测,最近这段时间,兽医专业毕业的贺鸿世每天奔波在养殖场。
贺鸿世来自山西,去年春天,了解到保定推出农村青年人才提升项目,即将硕士毕业的他来到这里,成为保定首批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
“到保定的第一天,我就顺利住进青年公寓,房间里空调、热水器啥都有,设施齐全,公共区域还有免费食堂。”贺鸿世对初到保定的场景记忆犹新,“交通补贴、购房优惠这些政策‘大礼包’,既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也让我有了起步的底气。”
刚毕业的年轻人,拖着行李来到陌生的城市,一张床、一间房的安顿,是一座城市传递出的温暖。
作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保定在青年住房等问题上,拿出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全市设立青年驿站30余家,建成保障性租赁住房1.2万套,还为符合条件的青年提供最高130万元的公积金贷款。短期免费、租房有补、安家无忧的安居体系,有效缓解了青年住房压力。
2022年起,石家庄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去年全市青年人才流入总数超10万人。是什么吸引着这些年轻人?
这些年,为了建设人才聚集地,石家庄将青年需求、青年特点贯穿城市规划管理全过程,打造了囊括38个青年社区、8万套青年公寓的高铁片区青年创业园。这里连续举办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实施人才绿卡制度,拿出3000个事业编制专项用于人才引进。“政策矩阵”实现弯道超车,城市高质量发展有了人才智力支撑。
“2022年,我们联合22个省直部门出台了《关于开展河北省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先后在全省11个设区市的58个县(市、区)展开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建设。”团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县(市、区)也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县域,城市青年基础设施建设、青年人才引进培育等一批政策项目迭代升级,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留下来。
种下梦想,未来有奔头
对年轻群体而言,发展机遇、职业前景,是自己能否在一座城市留得住、过得好的根本。
“三步操作,给失能老人洗澡也可以很轻松!”近日,在唐山科技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河北佳定舒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浩田跟伙伴拍摄视频,演示助浴机器人使用方法。
从企业开办到知识产权申报,再到提供实验、加工等环节的场地设备,唐山相关部门提供的全流程服务,让创业青年郭浩田很是暖心。
厚植青年创业沃土,唐山依托机器人产业和百川公司发展优势,积极打造京津冀青年梦工场,为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项目,提供全链条帮助。一年来,梦工场与130家创新主体合作,帮助中小企业降低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助力青年创业者成长。
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关键是创造条件,让青年更有为。
“公司流转了600亩土地,被免了3年土地租金,我们还享受到‘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营业执照当天就办好。”85后海归青年王宇,2017年从洛杉矶回到曲周,踏入多肉种植行业。如今,他的公司打造出占地3000余亩的多肉种植生态圈,带动周边30多个村农民就业,产品畅销全国。
护航企业发展,邯郸市全面推行“邯郸办事不用跑”改革,打破过去审批过程中各部门的窗口分隔,实施“一窗通办、无差别”统一受理。团邯郸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行政审批服务再提速,为青年扎根家乡、干事创业提供了保障。
建设“宜业之城”,为青年创造发展机遇,3年里,我省持续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先后惠及439.6万人次,各地通过组织开展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招聘会、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15.6万余个。此外,各级团组织实施“青扶贷”金融扶持项目,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和大学生创业者等青年群体提供低息贷款扶持,目前发放贷款超5亿元。
融入城市,找到归属感
走在邢台市信都区天乐城步行街,青春气息扑面而来。网红餐厅、潮服潮玩、文创小店、休闲影院等多业态云集,空中连廊的创意墙绘吸引着年轻人拍照打卡。
“这里是我们新打造的青年街区,今年举办的汉服巡游、Cosplay(角色扮演)展览,很受年轻人欢迎。”团信都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着力打造青年友好聚集地,他们还组织了民谣音乐会、青年友好市集等多样活动,让特色商业街区更“青春”。
年轻人期待与城市良性互动,除了就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还越来越看重城市的时尚文化空间。增强城市吸引力,打造宜居、友善、多元、包容的城市环境同样重要。
放眼全省,各个城市从不同角度探寻着如何提升城市软实力。
石家庄围绕“音乐+体育”双IP,引进草莓音乐节、新青年音乐节等品牌活动,擦亮“Rock Home Town”名片;为丰富青年健身运动场地,秦皇岛新建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地80余处;邯郸开设18家青年夜校,解锁青年“充电”新方式……
鼓励青年参与城市治理建设,也是增强他们对一座城市归属感的重要方式。
每个月,团石家庄市委都会举办“青听”活动,团市委负责人组建调研组,与学生、职工、创业人员、基层干部等不同领域的青年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急难愁盼,并联合有关部门答疑解惑。让青年在参与社会治理中锻炼成长,保定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3000余支,150万名青年志愿者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寸草心爱老敬老行动”集中服务等活动中。
“青年是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城市的发展依靠青年,也成就青年。”团省委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团组织将继续深入了解青年群体所思所想、所求所盼,联动有关部门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搭好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河北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河北更有为。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原标题:燕赵新青年丨河北各地积极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激活“青和力”,让青年更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