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员每天行走在楼栋之间,主动发现并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难事;楼门议事厅里,居民畅所欲言、共商共治,邻里纠纷得以化解,楼栋事务有序推进;义诊、维修、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居民需求,温暖直达家门口……在福苑社区,文明已成为一种自觉、一种温度、一种随处可见的风景。


近年来,福苑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活动开展为载体,以楼栋文化为特色,以入户走访为纽带,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真正把工作做到居民心坎上,让文明之花在基层绽放。



“微网格”发挥大作用 织密基层治理网络


社区治理千头万绪,文明小区建设需久久为功。


福苑社区从优化架构入手,构建“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微网格员”三级网格体系,整合社区干部、物业人员、居民志愿者、在职党员、专职楼院长五支力量,全部下沉至网格,实现从“坐班办公”到“现场服务”的转变。网格员统一配备“五个一”——红马甲、工作证、聘书、信息底册和网格日志,主动亮身份、担责任,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74岁的于林是福苑小区的一名网格员,两年来他坚持每天巡查,随手清理垃圾、整理电动车,用实际行动守护小区环境。更令人感动的是,文明的种子正在不断播撒、生根发芽:张淑香每周三定时探访独居老人,雪后总有志愿者主动扫雪……他们以最朴素的坚持,传递着文明的温度,带动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特色楼栋塑品牌 激活社区文明细胞


如何调动不同年龄层居民,尤其是青年人参与社区治理?


福苑社区以“一楼一主题、一栋一特色”为抓手,结合社区实际,推出特色楼栋文化品牌建设,并根据每个楼栋内居民的特点,建设各具风格的楼栋文化“微景观”。


针对青年群体,打造“潮青锐意楼”,发挥青年党员和志愿者模范作用,引导他们从社区治理的“隐形人”变成“主力军”;设立“友善雅居楼”,创新设置码上扫心愿,社区马上办的订单式服务模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有任何的需求和困难都可以通过扫码反馈到社区,社区会在后台及时回复帮助居民解决困难,真正的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和线上的小yi微心愿征集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有任何的需求和困难都可以通过扫码反馈到社区,社区会在后台及时回复帮助居民解决困难,真正的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社区还以家风建设为切入口,通过入户走访挖掘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并将它们展示在“和谐书香楼”中。四世同堂的和美、二十多年无偿献血的坚持……这些真实的家风故事成为社区最鲜活的教材,潜移默化地滋养着社区的文明土壤。



活动赋能聚人心 共建温暖精神家园


小活动传递大文明。福苑社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双争”活动为载体,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传统节日和居民需求,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文化娱乐、健身科普、便民服务等各类活动。从周一到周末,活动排得满满当当,文明养犬、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更精准对接群众所需。


曾经因宠物问题前来投诉的居民胡女士,在社区耐心疏导和设施优化后,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不仅协助清理环境,还向新邻居宣传文明养犬。她的转变正是社区文明工作深入人心的生动缩影。越来越多居民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在参与中提升认同,社区逐渐从“居住区”变为“生活共同体”,“独乐乐”成了“众乐乐”。



入户走访听民意 精准服务惠民生


自今年三月起,福苑社区开展常态化“访千楼进万家”活动,形成“社区+楼管+网格员”联动走访机制。通过面对面拉家常,社区不仅收集了居民关心的问题,还挖掘出不少有特长的热心人。


针对电动车增多带来的停车难、充电安全问题,社区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多方协调资源,新增停车棚32个、充电桩726个,有效缓解矛盾、消除隐患,变“民生诉求”为“幸福实景”。此外,社区还通过入户掌握居民兴趣特长,共同策划拍摄《福苑网事》微视频,将居民的航拍、配音加入其中,让居民从被服务者逐步成为社区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如今的福苑社区,干净整洁的道路、温馨和谐的楼栋、积极参与的居民,共同勾勒出文明社区的美好画卷。福苑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惠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进一步拓宽居民参与渠道,完善网格协同、楼门议事、志愿服务等多形式基层民主实践,用心用情解决好百姓关心的停车、养老、环境等关键小事和民生实事,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