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比亚蟑螂养殖棚昼夜运转,千亩水果玉米喜获丰收,鸵鸟养殖场迎来新一批幼鸟孵化……近年来,衡水市阜城县古城镇以特色种植养殖为突破口,通过模式创新、链条延伸与能人带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让传统农田结出“增收新果”,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杜比亚蟑螂:小昆虫变身“宠市新贵”
走进古城镇高什井村的蟑螂养殖棚,一排排整齐的塑料箱内,杜比亚蟑螂正在蛋托架间爬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却为这个传统农业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
几年前,村民刘中利在一次农产品展会上发现商机:杜比亚蟑螂是爬宠市场的抢手货,每公斤售价200至600元。更妙的是,它们以蔬菜下脚料为食,将废弃菜叶变废为宝。“我们每天收购周边市场的废弃菜叶,既降低成本,又减少污染,还能帮种植户增收。”刘中利指着装满菜叶的饲料桶说。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村里形成“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的模式,已有30多户参与养殖,年产量达0.5吨。“不耽误农活和带娃,技术员现场指导,还有保底收购,收入翻了一番!”村民史德龙指着一排排的养殖箱笑着说,他在自家闲置房养了20箱。
村里还探索与宠物食品厂合作,将蟑螂加工成高蛋白饲料粉,延伸产业链,“小强”真正成为致富“新宠”。

水果玉米:从“土里刨食”到“土里淘金”
金秋时节的西马庄村,千亩水果玉米迎来丰收。车间内,村民们正在去皮、分拣、装箱、过磅,这些清甜可口的特色作物,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
几年前,西马庄村这个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在返乡能人马滨的带领下,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水果玉米的商机。
“我们选择水果玉米,看中的就是它口感好、市场俏、适合规模化种植的特点。”马滨回忆道,从最初村里党员试种120亩起步,如今已发展成千亩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年产值突破300万元。
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试种成功后,村里创新推行“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成立汇鑫园合作社统一管理,流转土地集中规模种植。村民寇焕文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每亩收入1000元,在基地打工每月还能挣3000多元。
为提升附加值,村里投资建设加工厂和冷库,实现全年供货,并开发真空包装产品。通过错季销售和精深加工,产品打入北京、广州等高端市场,附加值提升40%以上。如今,村集体年收入近百万元,村民真正实现了“土里淘金”。

鸵鸟养殖:“沙漠巨鸟”驮起新希望
在李小庄村鸵鸟养殖基地,300多只鸵鸟悠闲踱步。这些曾被视为新奇观赏动物的“沙漠巨鸟”,如今已成为村民眼中的“金凤凰”。
六年前,村民王海涛发现鸵鸟耐粗饲、生长快、经济价值高,便在闲置坡地建起养殖场。从个人试养起步,逐步发展成集养殖、孵化、销售于一体的基地,通过“带头人示范+市场化运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鸵鸟蛋每个卖100多元,肉每斤30多元,羽毛还能做工艺品。”王海涛介绍,他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批发”拓宽销路,在抖音平台积累超万粉丝,沧州的张老板通过直播一次就订购了50只幼鸟。
鸵鸟全身都是宝。王海涛计划进一步开发鸵鸟油、羽毛工艺品、蛋壳加工及鸵鸟骑行等项目,让“沙漠巨鸟”真正驮起村民的致富新希望,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从选准特色产业到创新经营模式,从延伸产业链到能人带动,阜城县古城镇走出一条立足乡土、凝聚合力、深耕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通讯员:丁磊 徐敏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