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时,天色仍浸在一片浓墨之中,街上行人稀疏,白日喧闹的桃城区报社街此刻也沉静未醒。只有零星几户店铺亮起灯火,天桥下的“贾岛老豆腐”早餐店便是其中一家。招牌在昏黄路灯的映照下,泛着暖意朦胧的光。




老板冯卫东早已在店内忙碌起来,为一天的生意做准备。他一手将泡好的黄豆舀入磨浆机,一手缓缓注水,豆子渐渐化作乳白色的豆浆。“黄豆是昨天下午泡的,冬天冷,得多泡一会儿。夏天的话,六个小时左右就够了。”他边磨豆子边介绍。豆子要磨两遍,磨出的生豆浆倒入蒸汽豆浆桶中,还需熬煮半小时。“刚磨出来的豆浆是生的,不能喝,熬熟了才行。”冯卫东说。


在冯卫东磨豆的同时,店员们也将泡发的木耳、黄花菜切成细丝,下锅煸香,再加入特制调料,慢慢熬煮成豆腐脑的灵魂——卤汁。锅中卤汁被缓缓搅动,逐渐浓郁,香气四溢。
熬好的豆浆各有归宿:有的加入内酯,凝成嫩滑豆腐脑;有的点上卤水,化作醇厚老豆腐;还有一些保持原味,成为暖胃暖心的热豆浆。
谈及制作老豆腐与豆腐脑的诀窍,冯卫东话匣子便打开了:“火候和用量,都得拿捏准。”磨豆时水多水少,豆浆稀稠,都影响口感。俗话说“卤水点豆腐”,做老豆腐时,加入的卤水也要不多不少,放多了发苦发硬,放少了不成型,点好卤水后还得再上锅熬煮。“煮的时间长了就老,短了又太嫩,必须刚刚好,口感才对,所以火候一定要掌握好。”他边说边轻轻搅动锅中的老豆腐。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冯卫东已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经验。

与此同时,面点师傅也没闲着。和面、揉面、擀面、刷油……一张张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大饼接连出炉,卷上卤味更是绝配。
“老板,一碗豆腐脑,一个大饼卷肉。”清晨6时19分,第一位客人推门而入。冯卫东热情招呼:“我们这店在这儿开了十八年啦,好多都是老熟客。”“我经常来这儿吃早饭,这家的豆腐脑,味道好、劲道儿。”家住附近的张先生边吃边说。
冯卫东是衡水景县人,今年五十岁。年轻时他就有一股闯劲,曾在石家庄蒸好窝头,骑车沿街叫卖,可惜经验不足,未能成功。2002年他来到衡水,在报社街摆摊卖水果。后来街面整治,不再允许摆摊,2008年,他租下摊位后面的店面,决定自己开店。起初只烙大饼,后来一想,没点喝的哪行?于是回老家,拜访一位做豆腐脑的老师傅,从头学起。
“刚开始三个月,根本没几个人来,每天就一两位客人,做好的豆腐脑、老豆腐,晚上关店时都得倒掉。”冯卫东回忆。那时,河东老豆腐、流常老豆腐、饶阳豆腐脑都已名声在外,他这家“贾岛老豆腐”几乎无人问津。后来,凭着不断积累与尝试,尝过的客人觉得味道不错,口耳相传,生意才渐渐有了起色。


“现在每天大概磨二十公斤黄豆,生意还算红火。咱就用心做好每一份餐。”说话间,时间已到7时20分,店里渐渐热闹起来。有独自匆匆吃完赶去上班的客人,也有客人三两结伴,围坐一桌,边吃边聊着或生活或工作中的琐事。
街灯一盏盏熄灭,晨光穿透薄雾,洒进小店。又是一个平凡而温馨的早晨,在弥漫的烟火气中,悄然绽放。
王红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