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虽已是初冬,但位于深州市深州镇小曹庄村的金蝉养殖基地里却生机盎然、静谧有序——虽未到金蝉集中采收的旺季,但湿润的土壤下,无数若虫正悄然生长,这片以“金蝉养殖”为特色的养殖基地,早已成为孕育增收希望“宝地”。


为何选择金蝉作为特色养殖的品种?小小的金蝉究竟有何“增收”魅力?深入柳林之间,正是为了探寻这片土地里藏着的“养殖密码”。



“当初选养金蝉,就是看中它的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2007年我从外地返乡,考察琢磨了两年后,便下定决心正式成立养殖合作社。”深州市鑫希望金蝉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贾虎正抚摸着身旁粗壮的柳树干,目光里满是笃定。前些年他在外打工时偶然了解到金蝉是深受市场喜爱的美味食材,营养价值高、消费需求旺且价格稳定。这个发现,让他动了返乡创业的心思。


然而,“养蝉”之路远比想象中坎坷:“金蝉对寄主树木、土壤湿度要求高,虫卵孵化和若虫成活率更是难上加难,最初的尝试并不顺利,走了不少弯路。”但他并未放弃,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扎进技术钻研里。


凭借这份韧劲,他在柳林里扎下了根。一本厚厚的养殖日记里详细记录了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土壤湿度数据、寄主树木养护细节以及虫卵孵化、若虫生长的全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渐渐摸索出了“金蝉养殖”的技巧——选择本地常见的柳树枝条作为寄主,让金蝉在柳树枝条上集中产卵,每个枝条可附着300余个卵,方便集中孵化管理;针对冬季气温低、若虫存活率不高的问题,想出“覆地膜保温保湿”诀窍,大幅提升虫卵孵化率和若虫存活率。



他还特意选择种植柳树作为金蝉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贾虎抬手拍了拍身旁粗壮的柳树干,双手摩挲着粗糙的树皮,眼里满是欣慰:“当初琢磨养殖技术时,就认准了柳树,这树咱深州本地随处可见,耐旱耐涝,根系发达还长得快,树根汁液饱满,刚好适配金蝉的营养需求。”


最终,贾虎形成适合本地气候的养殖模式——每年四月份将带有虫卵的枝条埋入林地土壤中,经过一年多的地下生长,最快次年六月初就能迎来第一波集中出土采收期,这也是养殖基地最忙碌、最热闹的时节。科学的养殖管理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金蝉品质。


如今,贾虎的养殖基地通过承包周边多个村庄的土地整合而成,总面积达50亩,按每亩年产7000只的规模,年出栏量达35万只。这些金蝉不仅是餐桌上备受青睐的美味,油炸、爆炒皆风味独特,其蜕下的蝉蜕更是传统中药材,具有疏风散热、明目退翳等功效,市场需求稳定。凭借着过硬的品质,这里的金蝉每只售价1.3元,每年采收期一到,来自山东等地的客商便会慕名而来,争相收购,根本不愁销路。


“现在养殖金蝉收入可观,不仅自己增收了,还带动了周边市县多家农户参与养殖,大家跟着学技术、拓市场,都是干劲满满!”贾虎笑着说,“下一步我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让更多人尝到特色养殖的甜头!”


夕阳西下,柳树枝条随风摇曳,地下的金蝉若虫正在湿润的土壤中汲取养分,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而贾虎的“养蝉”故事也在深州的田间地头不断“振翅高飞”,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李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