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净整齐的农家村落,到通村达户的硬化路面;从硕果盈枝的田园沃野,到助农增收的富民产业……
“十四五”期间,衡水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等工作,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优化人居环境
“以前回村要是赶上下雨,车轮裹着泥能卡半道,现在这柏油路宽得能会车,这样的变化咱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近日,常年在北京工作的桃城区赵家圈镇大柳林村村民高永利,走在村里新铺的柏油路上忍不住感慨。高永利的感慨,正是衡水“十四五”和美乡村建设成效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加快补齐农村基础服务短板,村庄“五化”工程实现全覆盖,故城、阜城、冀州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持100%,累计建设“四好农村路”2162公里,累计开通建设5G基站5792个。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拥有农村小学、幼儿园1003所。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参评率、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均达到100%。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834个、重点村112个。
新面貌不但体现在“面子”,还有“里子”。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1至2025年改造农村户厕12.14万座,累计达到69.35万座。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3088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累计创建美丽庭院64.4万户。
做强富民产业
初冬清晨,深州辰时镇封家庄村的蔬菜大棚内,红润饱满的西红柿挂满枝头。这些新鲜的果实被采摘后,迅速进入标准化加工程序,摇身变为“净菜”——在24小时内,它们便能跨越田间与餐桌的距离,走上北京市民的餐桌。作为京津冀“菜篮子”重要供给地,“衡字号”果蔬已经叫响京津冀。
果蔬产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十四五”期间,我市聚焦创建高品质果蔬产业示范区,新建和改造提升设施果蔬9万亩,建成示范片区88个,创建蔬菜质量标准化基地6家、“河北净菜”生产示范基地11家,果蔬产量从464万吨增长到507万吨,年育苗能力从4亿株提升到近10亿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果蔬认证数量由81个增加到141个,培育果蔬区域公共品牌10个。设施蔬菜面积占比保持全省第一,饶阳设施葡萄面积全国领先。
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规划建设饶阳蔬菜、深州蜜桃、安平生猪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8个,蒙牛、正大、牧原、认养一头牛等行业头部企业在我市投资建场,培育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达到395家。建立技术示范样板105个,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75个,累计创建省级农业创新驿站30个。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219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达到12个,领军企业品牌达到13个。
农文旅融合拓展产业增值空间。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截至目前,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达到7个,河北美丽休闲乡村达到34个,每年推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8条以上。
构筑善治乡村
洗衣液、纸巾、食用油……在武强县街关镇西宋村的爱心超市内,各类生活用品品种丰富、摆放整齐。与其他超市有所不同,这里的村民用道德积分便可以换购相应商品。
村民通过参与好人好事、志愿服务等获得积分。西宋村建设了“爱心超市”,推行“积分兑换”制度,将乡村治理、志愿服务和文明创建等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用“表现”换“积分”,用“积分”换“物品”,实现“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在衡水各地,像这样的积分制早已不是新鲜事。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仅是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十四五”期间,我市乡村治理效能有效提升,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初步建立,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逐步推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4494个村达到四星级平安村(社区)标准,累计认定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12个。推进农村陈规陋习专项整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妇女讲习所、巾帼志愿阳光站等阵地,开展婚恋指导、家庭经营、普法宣讲等服务活动,营造了移风易俗良好社会氛围。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