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秦皇岛市召开“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情况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详细介绍了过去几年全市科技创新的进展与成效。


“十四五”时期,全市科技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将科技创新摆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创新主体,攻关关键技术,搭建平台体系,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县域能力,科技创新在赋能日常生活与支撑重大装备突破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


全市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其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抢占新赛道、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制定并实施《秦皇岛市2024年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格局。围绕新质生产力的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明确了9条项目遴选标准,在生命健康、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遴选了36个优势项目。通过精准对接项目需求,破解推进堵点,在审批、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有效提升了产业发展能级,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者。哈电重装公司成功下线国内首台HA级重型燃气轮机;天业通联公司研制出世界最大吨位运架一体式架桥机;中油宝世顺公司投产的“18.3米螺旋、直缝双工艺新能源焊管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山船重工交付了省内建造的最大吨位11.5万吨原油轮。


研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全市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激励,推动研发经费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55.36亿元,较2020年增长126%;研发投入强度由1.45%提升至2.6%。企业主体地位稳固,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47.12亿元,占全市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重达85%,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


在创新主体培育方面,我市构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截至2024年,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50家,较2020年增长42%;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935家,增长540%;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191家,增长31%;河北省科技领军企业增至4家,实现翻倍。哈电重装公司牵头组建河北省核电设备产业创新联合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高校科研机构,集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凸显了科技型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针对核心技术瓶颈,全市积极组织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年内争取上级科技创新项目442个,专项资金1.04亿元,在生命健康、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例如,支持北化工产业研究院开发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材料,支持宏启胜公司研究碳纤维基柔性超级电容器技术。同时,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垂直大模型开发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增至3家,较2020年增长50%;省级平台达103家,增长39%;市级平台281家,增长43%。这些平台覆盖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全市加快构建“需求对接-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搭建政校银企对接桥梁。累计组织对接活动近30场,发布成果4000多项,签约160余项。连续举办国家级成果路演,2023年承办科技部“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生命健康专场,发布53项优质成果并签约6项。选派22个“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通过校企合作攻关技术96项、转化成果72项、搭建平台32个,显著增强企业竞争力。


全市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后补助、认定奖补等惠企政策。2024年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企业918户,较2020年增长146%;加计扣除金额30.25亿元,增长150%。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设立2亿元生命健康创业投资基金,联合推出科技保险产品。通过科技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展示科技创新成就,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围绕县域特色产业,选派科技特派员入企入村帮扶,建立6个工作室、86个乡镇工作站,累计选派1016名特派员。实施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加强监测评价,参与评价的7个县区由2020年的3个B类、4个C类提升至2024年的2个A类、3个B类、2个C类,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筑牢了基层创新基础。


面向“十五五”,我市将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为推动秦皇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编辑:姜长淼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
原标题:秦皇岛:科技创新擘画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