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唐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京津冀区域路网布局再获关键突破。记者李铎摄
深秋时节,渤海湾涛声阵阵,企业厂房里机器轰鸣,码头上车流如梭,干部群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秦皇岛处处呈现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迸发的鲜活场景。
“十四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立足沿海城市特殊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及产业特色,与省内各兄弟城市错位发展、协同推进,在科技创新、产业协作、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较大突破,不断提升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水平,用一个个标志性项目、一项项突破性进展,书写了协同发展“秦皇岛答卷”。
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我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央企对接服务和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围绕十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建设,精准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国际化招商,吸引在京央企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落地秦皇岛,推动实现央地合作共赢。
2023年12月22日,央企二级子公司北京富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功迁入北戴河新区,这是从北京迁入秦皇岛市的第一家央企二级子公司。同一天,秦皇岛智电科技有限公司、秦皇岛睿捷综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央企二级子公司在秦皇岛注册。2023年以来,我市共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71家。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秦皇岛按下交通互联互通“快进键”,畅通与京津、雄安和省会的交通联系,加快建设连接京津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秦皇岛人领略到与京津进入“同城时代”的便利。
近日,连接冀东沿海与腹地的交通大动脉——秦皇岛市首条业主高速秦唐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京津冀区域路网布局再获关键突破。
全省第一个和第三个获批的特许经营高速公路项目京哈高速九门口复线河北段和秦沈高速北戴河新区至京秦高速段已开工建设;拓展空中廊道,融入机场集群,“十四五”期间运营航线19条,通航城市19个,形成覆盖东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航线网络布局。“十四五”期间,我市完成旅客吞吐量1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814吨。
协同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福祉的持续提升。我市先后推动13家医疗机构与京津21家知名医院建立合作关系,26家医疗机构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27家医疗机构实现30项影像检查互认。北医三院秦皇岛医院新院区健康管理中心已于6月30日试运行;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新院区年底前竣工,已率先获批贝那利珠单抗等4款新药;天津市肿瘤医院秦皇岛医院2024年度获评河北省癌症筛查先进单位。
教育合作全面深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我市不断深化与京津等地高校、中小学校的合作,累计培训骨干教师800余人,培养骨干校长60余名,并依托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等专家团队提升33个名师工作室建设水平。北戴河新区腾越高中纳入北大金秋教育管理体系,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为北京输送1375名专业人才,实现就业率提升5%、起薪增长22%的良好成效。
京津冀环境支撑区建设效果显著。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2023年获评国家低碳试点优良城市,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构建,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15家、省级绿色工厂达到12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均排全省第2位,节能环保企业达到71家,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3.33%;推进实施新开河入海水质提升工程等入海河流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13条主要入海河流、3个饮用水源地实现动态监管。2024年,全市1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3.3%,3个地级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带来了人们看得见的实惠,让市民有了更多获得感。
协同大发展,潮涌渤海湾。展望“十五五”,秦皇岛必将以更稳健的步伐、更充沛的动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继往开来,实现新跨越、演绎新精彩、谱写新篇章。
编辑:姜长淼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原标题:瓣瓣同心谱新篇——秦皇岛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绩喜人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