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阳光透过薄膜洒进冀州现代农业融合创新基地的智能化大棚,棚内暖意融融,空气湿润清新。10余亩“京玉1号”鲜食菊花正值盛花期,各色花瓣层层舒展,如丝如缕,在光线下泛着温润光泽。


“以前只知道菊花能泡茶、能观赏,没想到还能直接吃。”记者忍不住说道。


“不仅能吃,还特别好吃!”基地负责人刘晓晨笑着摘下一朵递过来。花瓣入口微凉,咀嚼时清脆爽口,回甘悠长。




“这是北京农科院最新培育的可食用菊花品种,口感清甜、没有一丝苦味,还带着淡淡的花香。”刘晓晨笑着说,“它富含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能清热明目、抗氧化。平时凉拌、煮汤、包饺子都行,涮火锅时撒一把,清香解腻;泡茶、做糕点也特别受欢迎——是地地道道的药食同源好食材。”


可观的市场前景,正是基地试种鲜食菊花的重要动因。随着健康饮食理念兴起,兼具营养与风味的可食用花卉在京津冀高端餐饮和生鲜平台需求旺盛。“采收后的鲜食菊花在0至4℃条件下冷藏,可保鲜5到7天,完全能满足从田间到餐桌的配送要求。”刘晓晨说,目前产品供不应求,收益远高于传统作物。


这一切,正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部署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很多人觉得农业现代化就是建大工厂、买大机器,其实不完全是。”刘晓晨语气坚定地说,“对我们来说,农业现代化就是把科技真正‘种’进土地里——用智能装备替代经验盲区,用标准化生产保障品质安全,用市场需求倒逼品种创新。只有把品种、技术、标准都升级了,才能真正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刘晓晨起身拍了拍裤腿的土,指着一台银灰色的智能控制柜说:“我们种菊花靠的全是智能化,温度高了自动预警,湿度低了联动加湿,地暖按需启停——每一朵花的好品质,都是‘算’出来的。”



控制柜上方,一块大屏幕实时跳动着棚内数据:温度21℃,空气湿度93%,信息一目了然。在日常管理中,刘晓晨会结合屏幕上的实时数据和菊花的生长阶段,适时调节各项参数。“有了实时监测数据,从播种到采收,节省大量人力,全程无公害种植,水肥按需供给,节水节肥超30%。”


正是这套“用数据种地”的模式,让“京玉1号”试种首年即实现亩产1200公斤、优质品率超90%的成效,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双丰收,也取得了可观收益。


刘晓晨坦言,目前这10余亩仍属于科研试种阶段,主要验证品种在本地的适应性及市场潜力,尚未向农户推广。“但我们已经在规划下一步——如果效益稳定,就探索‘基地示范+技术输出’模式,把标准、种苗和销路一起带给周边村集体和种植户。”


如今,这朵来自实验室的“京玉1号”,正在冀州的土地上悄然绽放。它不仅是一株经济作物,更是新质生产力在乡村落地的缩影,是全会精神在基层生根发芽的鲜活见证。正如刘晓晨所说:“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就得靠这样的‘小切口’,一步步蹚出大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