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特约评论员:延 迹


  10月31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如期召开。


  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支出较“十三五”时期分别增长约24%、27%,财政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五年来,我省紧扣中心工作与民生需求,高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资金向重点倾斜、财力向民生汇聚、管理向效能聚焦,将“钱袋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助推器”,绘就燕赵大地的时代蝶变图景。



  战略引领处,托举发展新高度。重大国家战略落地实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有力托举。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累计下达省以上各类资金超3000亿元,其中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补助资金达620亿元,新区被列入全国专项债项目“自审自发”试点,重大项目高效建设得到有力保障。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筹措800多亿元支持公路、机场、港口等建设,推动三地互联互通;与京津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补偿资金77.4亿元,助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大国家战略在河北的落地见效,充分彰显了财政在服务大局中的支撑作用。



  精准滴灌中,激活发展新动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提质升级,需要财政资金的靶向浇灌。河北聚焦发展重点堵点难点,找准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加大财政投入。科技创新领域,2021—2024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509亿元、年均增长9.3%,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筑牢创新底座。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000多亿元,统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所有设区市空气质量排名连续3年实现“退后十”。乡村振兴领域,落实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86亿元,支持培育一批联农带农帮扶产业,推动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财政资源的精准配置,有效激发了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民生账本上,绘出幸福新画卷。财政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河北始终将8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用政府“紧日子”换群众“好日子”。就业优先战略深入落实,累计投入省以上就业创业补助资金161亿元,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教育投入只增不减,全省教育支出预计超8000亿元,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城乡低保、居民医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基本民生项目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民生底线兜牢兜实。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持续加码,让“真金白银”转化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可感可知的幸福度。



  改革赋能下,释放治理新效能。让政府“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关键是要用改革的“一子落”带动财政治理的“满盘活”。河北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其作为管好政府“钱袋子”的“指挥棒”,推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持续提升。事前环节,进一步完善对新增重大政策、重大专项的预算绩效评估机制,建成16个行业、73个类别、10000多项指标的绩效体系,预算绩效目标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事中环节,实行“预警+整改”闭环管理,全流程动态跟踪问效,预算绩效运行监控更加精准;事后环节,推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全覆盖,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全过程、全覆盖、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化落实,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十四五”期间,全省财政事业在发展中保障民生,在改革中提升效能,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展望未来,河北将继续用好财政“钱袋子”、算好经济“发展账”,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实财政支撑。


编辑:贾扬阳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原标题:冀时评·“十四五” | 用好财政“钱袋子” 算好河北“发展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