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10月31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省财政厅主要负责同志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河北省财政事业的发展成就。打开“河北账本”,民生温度暖人心。
具体来看,五年来,河北累计投入省以上就业创业补助资金161亿元;全省教育支出预计超8000亿元;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居民医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基本民生项目保障水平;经过这5年的提标,9项基本民生项目保障水平全国排位前移,7项前进到或保持在全国15位以内……可以说,从就业到增收,从就医到养老,从住房到上学,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民生保障守护着万家灯火。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期间,河北各地各部门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建设的主要抓手,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加快补齐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短板。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万所,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0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23%;医疗卫生机构93648个,床位54.69万张,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94个;养老机构2022家,累计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2.6万户,托育机构5418家;体育公园建设目标完成率全国第一。
数字无言,却有力见证了民生实事,折射出政府“钱袋子”优先向民生倾斜的温度。
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从过往经验看,一项项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个精准有力的政策,对于群众来说,使得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和更高品质的生活触手可及,而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看,不断加强的民生建设意味着更多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机会。
比如,“十四五”时期,河北省相继出台健康河北、银发经济等实施方案,配套制定投融资、用地、审批登记、价格、财税优惠等支持举措,这些不仅缓解了许多家庭在就医、养老等方面的压力,还拓展了银发经济、康养产业、生命服务等诸多新赛道,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历经“十四五”,河北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但随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在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上下功夫,还需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也只有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政策体系,让“好钢用在刀刃上、好事办在细微处”,民生温度才能更加可感可触可及,形成民生改善和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编辑:赵松
来源:冀云原标题:超八成财政支出直达,让民生温度更“暖”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