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业周期切换与政策结构调整的交汇点,中药产业正经历从“扩张”到“提质”的关键转向。过去数年间,资本与渠道的扩张推动了行业的高速增长,而今,终端去库存、原料波动、数字化重构的多重因素叠加,使板块普遍承压。
然而,在收缩的行业周期中,太极集团(600129.SH)的三季报释放出不同寻常的信号,库存水平持续优化,股份回购顺利完成,体现出企业对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与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这些信息背后,是一家老字号企业在震荡周期中“守正出新”的长期韧性。


行业周期调整,从“速度逻辑”转向“质量逻辑”


自2025年初以来,中药行业整体步入由“高增长”向“结构优化”的转折阶段。上游药材市场的供需错配推高了成本波动,下游终端的库存调整持续延展,行业进入“去泡沫、提质量”的深度周期。根据申万数据,板块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普遍承压,竞争重心已从“铺货扩张”转向“周转效率”,从“渠道投放”转向“经营效益”。


具体而言,根据Wind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申万中药Ⅱ行业(801155.SI)实现营业收入697.14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700.31亿元同比下降74.18%;净利润为87.55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98.66亿元同比下降70.69%。


利润下行的背后,是渠道与库存调整的持续拖累。同期中药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为1.38次,较上年同期的1.73次下降20.2%,终端库存压力加大,传统“铺货式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与此同时,行业平均销售费用率从31.59%升至33.57%,管理费用率由9.82%升至10.35%,企业在渠道重构中仍维持高投入,但边际效率尚未明显提升。


太极集团的三季度表现,也折射出这种行业性承压的现实。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0.88亿元,净利润1.66亿元,同比均有所下降。尽管盈利水平受压,但第三季度单季收入降幅已收窄至7.13%,显示出阶段性企稳的迹象。


值得关注的是,太极集团的经营质量持续优化,库存规模较年初减少约5.08亿元,销售费用同比下降逾五成,从28.8亿元压缩至12.4亿元。企业的费用投放更趋精准,流通效率明显提升。


对于当前的中药行业而言,这类结构性调整的意义甚至超过利润的短期波动。费用效率提升,意味着太极集团正在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运营,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这一趋势,也标志着太极集团正步入一个质量提升的深度优化周期。


从经典方到效率革新,老字号的“守”与“变”


太极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建立在产品矩阵的长期确定性上。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等经典中成药,是中医药传承体系中的代表方剂,也构成企业品牌的核心支柱。这些产品不仅入选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也在消费端形成了高辨识度与稳定需求。即便在行业承压的阶段,这类“刚需+品牌”型产品仍具韧性。它们代表的是中医药在日常健康管理与对症治疗中的普适价值,在消费信任稀缺的时代,太极的品牌信任度本身便是一种资产。


但“守”只是基础,“变”才是生机。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投入1.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重点布局神经系统、心脑血管与免疫调节领域,同时在“药食同源”与“大健康”方向延伸品类,尝试将传统中药与现代消费场景连接。


在经营层面,太极集团正经历一场以“效率”为核心的管理革新,加快推进数字化项目建设,拟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销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在管理上提质增效,进行全链转型升级。这些变化意味着,老字号企业正在以现代工业逻辑,改造传统中药的商业运作方式。


结构上的稳健与管理上的进取,让太极集团在动荡期展现出一定的经营韧性。


根据公告,截至2025年9月22日,公司回购股份已实施完毕,实际回购股份5,472,559股,占总股本的0.98%,使用资金总额1.2亿元(含交易佣金等费用),并于2025年9月24日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注销本次回购的股份5,472,559股。


本次回购注销完成后,公司总股本由 556,890,744 股变更为551,418,185股,公司注册资本由556,890,744元变更为551,418,185元。


与此同时,太极集团总资产较年初增长1.17%至142.22亿元;净资产较年初增长1.32%至35.38亿元。上述这些数据,构成了一个被周期压缩后依然稳固的企业轮廓。


预期强化,国药集团协同催化长期价值重估


太极集团的价值逻辑,不止于短期业绩修复,而在于其所处的体系位置。自纳入国药集团以来,太极成为国药集团体系中重要的中药板块平台。财报提及,国药集团与太极集团的同业竞争整合承诺将于2026年到期,双方正协同推进资源、渠道与研发平台的整合。这一进程虽然尚在铺垫期,却决定着太极集团未来的成长空间。


国药集团拥有全国性药材采购与流通体系、科研平台及资本实力,太极集团则具备老字号品牌力、成熟产品矩阵与中药制造基础,两者形成“上游资源+终端品牌”的互补格局。在行业集中度提升、政策导向支持中医药创新的趋势下,这种体系内协同有望成为未来三到五年的“乘数效应”。


从行业维度看,太极集团与华润三九、天士力、以岭药业等龙头企业在发展路径上各具侧重,共同构成中药行业多层次竞争格局。


华润三九在OTC快消领域深耕多年,“999感冒灵”“三九胃泰”等品牌拥有广泛的市场基础,持续强化处方药与创新中药布局;天士力聚焦现代中药与国际化发展;以岭药业依托“连花系”产品形成品牌聚合效应,并在呼吸系统用药领域保持领先。


相比之下,太极集团的战略重心更偏向品牌传承与产品多元化布局,既拥有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等国民级产品的长期品牌力,又具备较为稳健的财务结构和广泛的渠道覆盖度。


在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的阶段,这种“多品类、广渠道”的经营结构,使太极集团在周期波动中展现出防御型优势。其作为国药集团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中药老字号,具备进一步释放协同效应的空间。


从战略层面看,中药行业的整合正在进入深水区。资本集中度的提升、供应链标准化与创新体系建设,将成为推动行业重构的三大方向。太极集团在国药集团体系下的“守正创新”,或将成为这轮行业再平衡中最值得关注的样本,既有老字号的品牌积淀,又有国资平台的产业协同,这种“双重基因”将使其在长期竞争中具备稀缺性。

 

来源:日照新闻网
原标题:中药行业调整期的“变”与“守”:从太极集团看老字号企业的长期价值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