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糖参展数量如何?有哪些新趋势?


秋糖刚刚结束,展会的每一处变化都牵动着从业者的神经。


整体来看,名酒企业参展策略依然集中在品牌展示,新兴赛道如清香型白酒、精酿啤酒、新酒饮,以及依赖于传统招商的区域品牌表现相对积极。与此同时,经销商行为普遍拿货谨慎,关注产品的场景适配与动销能力。


 


整体情况:“没那么差,也没那么好”


“买展位、搭展位、员工差旅和招待费用,花那么多钱,招不到商就赔了。” 这是此前众多酒企对秋糖参展的普遍顾虑。


 


而从本届秋糖酒店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参展规模最终呈现出一种微妙的中间态。既没有如部分悲观预测那般门可罗雀,展馆内始终保持着稳定的人流;也未重现往届摩肩接踵、一号难求的盛景,多数展区的人流密度维持在适中水平。正如一位参展酒企负责人所言:“只能算还可以,谈不上火爆,但也绝非冷清,基本符合当前行业的整体氛围。” 这种不温不火的状态,恰恰贴合了酒业在调整期的审慎姿态。


这份审慎不仅体现在展区内的人流规模,更延伸到了展会的外围传播与品牌参与层面。在机场、地铁、商圈等高流量地段,往年密集刷屏的酒水广告大幅缩减,仅能看到零散排布的宣传物料;一些本地居民甚至未曾听闻展会举办,仅因途经展区周边遭遇交通拥堵,才偶然得知这场行业盛会正在进行。


 


走进展会核心展区的酒店楼层,这种适度克制的氛围更直观。没有了往届刚开展就被经销商 “挤爆电梯” 的喧嚣,也不见空展位连片闲置的冷清;电梯口的指引牌清晰明了,走廊里的展位排布紧凑却不拥挤,多数酒企摒弃了以往过度堆砌宣传物料的做法,转而用简约利落的陈列突出核心产品。


一家参展的中型酒企负责人认为:“行业调整期的资金规划让酒企对支出更谨慎,以往动辄几十万的活动预算,如今更多转向了经销商补货补贴。与其花大价钱办一场热闹却转化率未知的发布会,不如给经销商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既能稳住渠道信心,又能直接拉动终端动销,性价比更高。”


策略收缩之下,招商转化效果也未能达到参展商预期。参展商普遍反映,尽管展台前不乏驻足咨询的人群,但真正有强烈合作意向、能当场推进洽谈的客户数量远不如预期;不少对产品表现出兴趣的经销商,也仅愿意留下资料或要求寄送样品。


 


参展酒企分化明显:头部收缩、区域活跃、新酒饮爆发


本届秋糖,不同梯队酒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参展策略,销售表现也随之分化。


作为曾经的热门赛道,酱酒阵营的参展热度显著降温:参展品牌数量已锐减至数十家以内,酱酒新品及开发品的展出频次也显著降低,新品多聚焦健康属性,例如草本酱香酒、铁皮石斛酒等特色产品。


与酱酒的低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香酒与浓香酒阵营表现活跃。其中,汾酒、汾阳王、汾杏等清香型酒企组团参展,吸引了较多酒商关注。


 


品类之外,不同梯队酒企的参展积极性也呈现分化态势。全国性名酒的参展热情有所减弱,展会现场鲜见往届常见的大型发布会、主题活动,仅洋河、汤沟、今世缘等江苏本土名酒推出了小规模线下互动;苏酒、徽酒等区域名酒较为活跃,因为地域优势参展较多。


值得关注的是,新酒饮品牌成为本届秋糖的黑马,实现集中爆发。早在今年春糖,新酒饮产品便已崭露头角,秋糖中,这一品类的热度持续攀升。展会现场,各类特色新酒饮集中亮相:既有 “蝎子酒”这样的特色品类,也有目前行业里反应不错的果酒与精酿啤酒,参展的新酒饮企业数量不少于 20 家。


酒业专家王飞认为:“本届秋糖的参展情况,和当前酒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高度契合。” 他指出,当前行业中,清香、浓香型白酒在低度化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区域酒凭借本土优势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而新酒饮正加速成长为酒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秋糖的梯队分化和品类冷热交替,正是这些行业趋势的直观体现。”


 


终端的反馈同样如此。从市场来看,低度酒、区域酒、新酒饮的热度已从行业趋势落地为消费实景。


在各大商超、烟酒店渠道,白云边、章贡酒等区域名酒的核心单品保持着稳定的曝光率与动销。低度酒与精酿啤酒也日益成为年轻消费者餐桌上的常见选择。新酒饮的热度已经延伸到具体的消费场景中。在火锅馆、家常菜馆和社区烧烤摊这样的大众餐饮场所,像梅见这样的青梅酒品牌,已经成为非烈酒饮用者的第三种选择,是适合一家人喝的酒。不少消费者表示,家宴用酒选择比较困难,“梅见满足了全家人都能喝的口感需求。”


一位来自华东的经销商证实了这一趋势:“现在选品更看它适配什么场景。比如能搭配火锅、烧烤的利口酒,在餐厅就走得特别快。”


 


经销商心态谨慎:“非必要不补货”,聚焦确定性品类


经销商的采购策略,是市场真实需求的直接映照。在本届秋糖会上,“非必要不补货”成为普遍共识,多数经销商在选品时更为理性与克制。


从受访情况看,经销商普遍不再盲目扩大库存,而是将采购重点聚焦于两类产品:一类是消费场景明确、动销稳定的节庆礼盒类产品;另一类则是具备长期潜力的趋势性品类,如清香型白酒与新酒饮。一位经销商指出:“清香型的消费基础在稳步扩大,新酒饮则更贴近年轻群体的需求,虽然短期内销量未必能大幅增长,但成长性值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经销商的谨慎不仅体现在选品逻辑上,也反映在他们与酒企的沟通中。多位经销商表示,部分酒企在招商过程中仍停留在传统模式,未能提供符合当前渠道需求的运营方案。


“我们对产品本身很感兴趣,但很多品牌方并不真正理解我们的运营逻辑。”来自华南的经销商王女士坦言,“他们仍在反复强调品牌历史与价差空间,而我们更关心的是产品如何融入具体场景、如何打动消费者。这种认知上的错位,直接影响了合作意愿。”


另一位经销商补充道:“当我们询问如何结合火锅、烧烤等餐饮场景做动销时,对方却只能给出标准化的招商政策,缺乏针对性的落地方案。”


这种对场景适配与动销能力的高度关注,反映出经销商正在从选产品向选模式转变。他们不再轻易被品牌光环或短期利益吸引,而是更加重视产品在实际销售中的可持续性。


所有的观望与选择,最终都指向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市场格局。

 

来源:商业评论
原标题:秋糖观察:酒业“温而不火”,区域酒企与新酒饮成破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