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中国购车家庭背负起养育子女、担心失业与养老这三座大山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车市的“中年危机”
在过去十多年间,中国车市的消费主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9年之前,消费主力以35岁以内的青年家庭为主。比如2017年,中国购车家庭的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都未达到33岁。那时,中国购车家庭存钱的核心动因是买房,这使得不少城市的房价出现了成倍的增长。在家庭存钱原因中,养育子女位居第二,养老金排在第五位,预防失业的排名则更为靠后。
到了2024年,中国购车家庭的平均年龄为40.71岁,中位年龄为38.67岁,这意味着中国车市已步入中年用户全面主导的新阶段。由于中年用户上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下有年幼的子女需要抚养,还得时刻警惕失业风险,很容易陷入中年危机。因此,他们的存款自然会围绕应对中年危机来规划,重点防范养育子女、失业和养老等方面可能出现的突发需求。
以养育孩子为例,2024年中国购车家庭的孩子平均年龄为13.79岁,中位年龄为13.4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初中阶段,家庭需要承担繁重的日常陪护和课外补习任务,这不仅耗费精力,更耗费财力。另外,平均拥孩数1.21个,三分之一购车家庭拥孩2个及以上,一个孩子差不多能“干趴”一个家庭,更别说还两个。
祸兮福所倚,有中年危机也有中年机遇,养育子女、养老与失业三座大山,正加速壮大节能车市、自驾车市和二手车市
目前,养育子女、担心失业与养老三座大山实实在在地横亘在中国车市面前,经销商、车企等参与其中的主体无论如何都避不开。既然如此,与其一味地抱怨,不如积极主动地思索应对之法。
虽说养育子女是中国购车家庭面临的主要压力来源,但近三四年间,承受养育子女压力最大的中年车市却呈现出节节攀升的态势。2024年,中年车市销量一举突破1200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54%,进一步稳固了其作为车市主体的地位。在此期间,理想L系、问界M系、腾势D9等一大批售价高达三四十万元,且精准契合有孩家庭用车场景的大型节能类产品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它们精准抓住了34C、56E等奥迪、奔驰与宝马相关产品在有孩家庭用车场景方面的不足,使得众多BBA老用户纷纷流向这些高端新锐品牌。尽管养老正快速成为不少购车家庭面临的新挑战,但近三四年里,中国老年车市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2024年,老年车市终端销量逼近300万辆,市场占有率接近十二个百分点,堪称中国车市的一片新蓝海,有力地推动了硬派产品、经济型节能产品等的发展。尽管失业危机致使工薪车市与青年车市不断萎缩,但大量工薪阶层和青年群体正加速涌入二手车市场,为二手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4年,我国二手车销量接近2000万辆,若考虑父子等未过户的情况,二手车的流转规模还将进一步大幅扩大。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广大经销商、车企等车市参与者,应当理性看待养育子女、担心失业与养老这三大挑战。倘若我们无法改变这些挑战,那就努力去适应它们,将挑战转化为发展的机遇。
未来几年如养育子女、养老与失业三座大山仍屹立不倒,或加剧车市内卷,建议车企强化高端化战略,努力争取高储蓄用户
2024年,中国购车家庭平均新增储蓄达6.4万元,总储蓄规模为28.82万元。其中,工薪阶层与青年购车家庭的总储蓄均接近16万元,高端品牌购车家庭的总储蓄突破60万元大关,德系品牌购车家庭的总储蓄逼近45万元。从理论层面来看,中国车市似乎即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中国车市的内卷态势愈发严峻。紧凑型轿车、紧凑型SUV等入门级产品成为内卷的“重灾区”,高端德系BBA品牌也深陷量价齐跌的内卷泥潭。
2024年,中国购车家庭的储蓄结构以活期为主,从这一现象来看,很难说这些家庭是真心想要储蓄。储蓄率接近三分之一,这就像一把双刃剑。活期储蓄为主以及高储蓄率的背后,反映出多数中国购车家庭正承受着养育子女、担忧失业和养老这三座大山的沉重压力。这三座大山的背后,实则表明中国车市正遭遇“中年危机”。不过,祸福相依,养育子女、养老和失业这三座大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节能车市、自驾车市和二手车市等领域的发展。
未来几年如养育子女、养老与失业三座大山仍屹立不倒,或加剧中国车市内卷,以低储蓄家庭为主的品牌,大概率会成为中国车市持续内卷或兼并重组的重灾区。哪怕近四年一骑绝尘的比亚迪,只要增长势能一消失,只要用户仍以低储蓄家庭为主,其市场份额也很容易受到这三座大山的冲击。因此,高储蓄购车家庭用户将成为众多车企竞相争夺的主要目标,广大车企也必然会持续强化高端化战略。以高储蓄购车家庭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品牌,要么继续在自己的领域内独占鳌头、享受发展红利,要么就可能被其他品牌超越、沦为被兼并的对象。2024年,保时捷、路虎、蔚来、奔驰、雷克萨斯、问界、沃尔沃、奥迪、宝马、林肯、理想等品牌,在中国购车家庭新增存款和总存款排名中位居前列。
原标题:易车研究院:三大压力催生 “防御性消费”,车市如何从 “刚需” 转向 “弹性”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