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宇梦是河北北方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心怀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以及学有所用的远大理想,致力于投身人工智能领域。在她校园逐梦的过程中,华为ICT学院扮演了重要角色,她深刻理解到:华为ICT学院是面向全球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一直以来以其前沿的技术资源、研发实力和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闻名,学生不仅能快速掌握领先的ICT软硬件工具,同时也能借助其资源优势,打造具备产业实用性的成果。
她不仅积极参与华为ICT学院课程的学习,还在课题实践研究中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人工智能方向,组队参加华为ICT大赛,并与团队携手攻克技术难题,打造创新性算法,最终在ICT大赛中获得河北省赛二等奖。这段经历不仅让她将所学付诸实践,也为探索人工智能领域埋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
第九届华为ICT大赛创新赛省赛二等奖获奖证书
初识华为ICT学院:技术与梦想的起点
2024年,闫宇梦参加了学院的深度学习与医疗影像处理课程,该课程涵盖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云计算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尤其是华为自研的MindSpore深度学习框架,这一高效易用的全栈AI开发平台,可以帮助她快速掌握模型训练与开发能力,更为开发者们投身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加华为ICT学院的课程学习,不仅是我接触人工智能技术与梦想的起点,更是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涵盖基础理论知识、数字化工具及实战能力培养,为我打开了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视野。”闫宇梦如是说。
在课程中期阶段,学员需要深入课题研究,闫宇梦作为一名对医疗科技感兴趣的学生,果断选择了“新生儿肺脏疾病的早期诊断” 这一课题。她了解到新生儿肺脏疾病主要依靠传统的超声诊断方法,放射性诊断准确率高,但会带来辐射损伤,尤其是新生儿这种对辐射敏感的群体,可能会造成潜在的危害。正是基于这一医学难题,她希望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开发基于超声影像的自动诊断算法,为提升疾病筛查精准度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求索与攻关:从模型选择到算法优化
说干就干,闫宇梦又找了两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闫宇梦负责算法测试与数据采集,其他两位小伙伴则分别负责模型的设计与优化和结果分析,三人合作向同一目标努力。
在课题初期,闫梦宇与团队小伙伴面临深度模型选择的重大挑战,经过大量调研和对比,最终选择了LightM-UNet模型。该模型以其优越的分层学习特征和上下文信息解析能力,成为处理复杂的医学影像数据的理想选择。
然而,面对超声影像中的复杂特征,他们引入了自适应注意力机制。通过自适应地选择和加权重要特征以及稳定地进行图像分割。通过这一改进,算法不仅能够精准识别肺脏的关键指标,还能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技术实现方面,闫宇梦团队使用了Python编程语言和MindSpore深度学习框架来构建和训练模型,结合OpenCV库进行图像处理,大幅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算法的准确性。
经过数月努力,团队成功推出“新生儿肺脏超声影像关键指标精准识别算法”在测试中表现出了极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闫梦宇说:“我们的算法不仅提升了诊断效率的准确性,更是通过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式,显著扩大了超声诊断的应用范围。
被认可:到产业场景中验证价值
此时,闫宇梦接触到了华为ICT大赛的信息,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以充分验收自己的学习成果。于是三人组成“医顾倾城队”报名参赛。从确定参赛方向的那个深夜开始,这条路上就没少过难题。最初拆解赛题时,团队对着满屏专业术语一筹莫展,连续三天泡在实验室查文献、搭模型,整理出清晰的参赛思路;中期调试方案,关键数据反复出错,我们反复研究,连轴转得眼睛发红,甚至有过“要不要放弃”的争执。
可每次看到草稿纸上画满的修改痕迹,想到前期投入的心血,又咬着牙重新核对参数。直到比赛前一周,方案终于稳定运行,却在模拟演示时突然崩溃,三个人蹲在地上分工排查,直到晨光透进窗户才找到症结。
最终结果不负众望:“医顾倾城队”获得了第九届华为ICT大赛创新赛道的河北省二等奖,他们不仅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深度学习技术的理解,也体会到将知识应用于真实问题的挑战与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次并肩作战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协作的力量,也坚定了继续探索智能领域的信心。
闫宇梦说:“我希望能够继续深耕人工智能与医疗科技领域,将更多的前沿技术应用于实际医疗场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见证了ICT前沿技术之后,闫宇梦也对“科技向善”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必须将人的尊严、社会公平和生态可持续置于核心地位,正如哲学家雅克·埃吕尔所言‘技术既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唯有通过责任与智慧的平衡,科技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向善的力量。”
编辑:牟玉珍
来源:鹰潭新闻网
原标题:学以致用,科技向善:做ICT领域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