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枣香满村。
走进枣强县枣强镇孟家庄村,随处可见硕果盈枝的枣树。眼下,村中150余亩马莲小枣迎来一年中最红火的丰收季。
村西的枣林里,翠叶掩映间,一串串红彤彤、饱满圆润的鲜枣压弯枝头,微风拂过,清甜果香沁人心脾。树下早已铺好一块块帆布,枣农们手持细长竹竿,轻敲枝干,枣子簌簌如雨落下,直接滚落在帆布上,省去了弯腰捡拾的辛劳。
村民陈新会一边麻利地收拢帆布四角,把鲜枣倒进停在一旁的三轮车里,一边笑着递给记者一把刚摘下的枣,“尝尝,这枣特别甜!”
记者拿起一颗咬了一口,瞬间满口香甜,连吃两三颗后,手指和嘴唇就有些黏黏的——这正是糖分高的最好证明。
“鲜枣甜,干枣更甜!”陈新会自豪地说。她家种了2亩马莲小枣,今年预计能收2000多斤,“枣子个大、皮薄、糖分足,一斤能卖8块钱,光这一项收入就一万多元,比打工还稳当!”
在晾晒场上,村民沈磊正把刚采下的鲜枣均匀铺在竹席上。“上午摘,下午晒,一周就能出枣干,还能多卖钱。”阳光下,一排排红艳艳的枣子铺展如毯,散发出浓郁甜香。
村党支部书记孟庆江穿梭在枣林间,不时帮村民收拢帆布。他脚上沾着泥土,额头上沁着汗珠,却满脸笑意。“马莲小枣是咱村的‘传家宝’,栽培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皮薄肉厚、核小味甜,鲜食制干都受欢迎。”他介绍,目前全村的马莲小枣树基本为村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收益归承包户,既保集体资产,又鼓农户腰包。“亩产800至1000斤,按当前行情,亩均收入超6000元。别看是‘小枣’,对普通农户来说,就是实打实的‘增收果’。”
近年来,孟家庄村依托马莲小枣这一传统优势品种,由村合作社对枣子进行统一筛选、分级和包装,主要通过本地干货市场和老客户口碑销售,销往枣强及衡水周边县市。孟庆江说:“我们正计划注册‘孟庄马莲枣’商标,先把品质稳住、口碑做实,一步步把马莲小枣的品牌立起来。”
当然,村“两委”也在探索集体增收新路径。今年春天,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技术支持下,村集体对50亩低效老枣园实施品种更新,嫁接为优质酸枣品系。“这批树今年已挂果,未来将由农科院合作企业统一采购包销,主要用于中药材深加工。”孟庆江坦言,这是为村集体开辟的一条“新赛道”,老祖宗传下的这篇“枣文章”,得靠我们写得更甜、更响、更长久。
“孟书记,今年枣这么好,明年我还想多承包两亩!”晾晒场边,村民沈磊边整理筐子边说。
“没问题!销路合作社全包,你只管种!”孟庆江爽快回应。
两人相视一笑,笑容里满是踏实与希望。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枣林。晾晒场上,干枣在余晖中泛着琥珀光泽。在这片千年枣乡的土地上,马莲小枣不仅是一味果品,更是一条产业路、一条致富路、一条传承路。它从历史中走来,在新时代扎根,用最朴素的红,甜了农家日子,也富了乡村振兴的底色——这颗小枣,正越种越红,越卖越火,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