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态传承彰显吴桥杂技的独特魅力
——来自国际马戏交流活动的启示
“吴桥作为享誉中外的‘杂技之乡’,千年杂技技艺在师徒相授、舞台实践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不仅积淀了‘无吴桥不成班’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成为中国杂技活态传承的核心阵地。”9月29日,在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重要活动——“国际马戏交流”活动上,“活态传承”成为热词,来自国内外的嘉宾们围绕“中国杂技的活态传承与国际表达”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路径、杂技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为中国杂技守护文化根脉、拓展国际舞台献计献策,也引发了人们对吴桥杂技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作为世界知名的杂技文化盛会,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不仅是展示中国杂技活态传承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中国杂技走向国际的关键桥梁。特别是随着当下AI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借助前沿科技更好地传承弘扬杂技文化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河北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戴建兵指出,应善用互联网与大众传媒拓展传播渠道,以青春化、现代化、融合化的话语推动杂技表达升级。他强调,创作中应融入“用户思维”,探索杂技与新媒体的融合路径,实现传统艺术的“破圈”传播。“运用AI技术创新幻术表演,使其更贴合数字时代观众的审美,这或是幻术的未来方向。”
活态传承的本质,在于让传统技艺在当代依然具备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的源泉,正是深厚的文化根脉。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研究员周琪认为,中国杂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特质,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哲学思想,要用好这些优势,推动吴桥实现从“中国杂技之乡”到“世界杂技中心”的跨越。
活态传承既体现在具体节目的创新中,也反映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表示:“杂技艺术学作为新兴学科,正迎来从‘无’到‘有’的重要发展机遇。”他指出,杂技剧通过“技术+艺术+审美+文化”的融合表达,已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艺术载体”,有效传播着中华美学的独特神韵。
进一步彰显吴桥杂技的独特魅力,不仅要在杂技传承上“见人、见物、见生活”,更要在杂技与产业的融合上下功夫,推动文化与产业“双向奔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提出,做好杂技的活态传承,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化非遗文化挖掘,通过文创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构建“杂技+文旅商体”融合共生的新生态。
面向未来,活态传承的生命力更在于扎根历史、回应时代。在沧州师范学院教授于海博看来,中国杂技源远流长,始终在动态传承中保持生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杂技节目屡获国际大奖,杂技剧多次斩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荣誉,中国作为杂技大国的形象已牢固屹立于世界舞台。”于海博说,“我们不仅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中国杂技的活态传承将在新时代持续焕发璀璨光彩。”
来源:今日渤海网原标题:以活态传承彰显吴桥杂技的独特魅力 ——来自国际马戏交流活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