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衡水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奋进的衡水·‘十四五’答卷”第五场主题新闻发布会,衡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万秋生介绍,“十四五”期间,衡水市锚定新型工业化方向,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工业经济“家底”愈发殷实。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集群效应凸显优势。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全面增长。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868亿元,较“十三五”增长72.9%,在金属制品、通用与专用设备等细分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75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19.2%,在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食品及生物制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432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1.7%,构建起粮油精深加工、高端乳制品等特色产业链。集群发展能级大幅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列入省统计范围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达33个,较“十三五”增加9个,形成“千百十”亿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的“金字塔”格局。其中,安平丝网集群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千亿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景县橡塑、枣强毛皮、枣强复合材料、深州农副产品加工4个集群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集群影响力持续攀升,安平丝网、景县橡塑、枣强复合材料3个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2;5个集群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5。《衡水市推动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被中央级刊物《改革内参》刊发,为全国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衡水样板”。
数智融合深度拓展,发展质效全面提升。共享智造模式亮点突出。7个特色产业集群在共享智造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其中,安平丝网建成全国首条护栏网自动化焊接流水线,通过“企业租赁+代工生产”共享机制,生产效率提升2-3倍;枣强复合材料共享智造平台上线126种原料细分品类,达成集采交易1026笔,订单额超4226万元,年集采规模达3.2亿元,原材料采购成本平均降低20%,单家企业年节省成本超百万元;景县橡塑搭建“产业大脑”共享载体,带动30余家配套企业实现数据共享,钢材集采降本5%,物流效率提升30%。智能制造水平持续提高。制定数字化转型政策举措10余项,组织开展现场活动50余场。卓越级智能工厂等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案例)实现“零”突破,累计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3个,数量居全省第3。省级试点标杆建设成效显著,培育省级数促中心2个、先进级智能工厂19个,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转型、设备上云贯标试点企业分别达2家、5家、6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项目28个、标杆示范案例12个,逐步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数字化转型“衡水实践”。
绿色发展稳步推进,生态效益持续显现。实施绿色示范梯次培育工程,成功创建市级绿色工厂81家、省级绿色工厂73家、国家绿色工厂21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省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省级节水型企业16家,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制造体系。3个产品入选工信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为行业节能降碳提供示范引领。深入开展节能诊断服务。为110家重点企业的主要工序工艺、关键技术装备等开展专业诊断,7家企业获评省级典型案例。“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能耗持续下降,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绿色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发展生态更加优越。首创“12345+衡企通”“九捞九助”、衡信助企“1+N”、“衡水益链驿站”等全链条助企机制,优化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渠道,实现精准对接、高效服务。每年组织开展“衡水企业家日”、工业产业链供需对接一站式服务、银企对接大集、“青蓝传承”等系列活动,切实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专精特新企业39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6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11家;4个项目入选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9个创新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多项荣誉、多项工作实现“零”突破,相关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河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