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为深化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工作,衡水市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探索构建“双向赋能”载体,通过服务与治理的良性循环,引导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力量”,实现党建引领与基层治理效能双提升。


建强“暖心驿站”实体阵地,夯实双向赋能基础支撑。立足新就业群体“进门难、休息难、充电难”等实际诉求,系统布局线下服务网络。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临街商户等资源,打造集休憩、充电、饮水、应急服务于一体的“暖新驿站”,形成“15分钟暖心服务圈”,并设置意见收集箱,使暖新驿站成为凝聚人群、收集民意、发动参与的前沿堡垒。截至目前,全市已打造暖新驿站409个,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超过2.1万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800余条。


构建“协同共治”组织纽带,推动深度融合与能力提升。通过组建“骑手先锋队”,鼓励党员亮身份,担任“流动网格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目前已有超过600名新就业群体人员加入各类先锋队、服务队。开展“圆桌议事会”15场,搭建新就业群体与社区、部门、企业间的常态化沟通协作平台。同时,整合人社、司法等部门资源,提供技能培训36场、法律援助咨询180余人次、健康关怀活动22次等成长支持,助力其职业发展与社会融入。


健全“积分激励”反馈机制,激发持续参与内生动力。推行“公益积分”制度,将新就业群体参与巡逻、上报信息、志愿服务等治理行动量化为积分,并可兑换物质奖励、服务资源或荣誉激励。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0名新就业群体人员参与积分制,累计上报各类有效基层治理信息超1000条,参与志愿服务时长约1.2万小时,兑换积分奖励350余人次,有效激发了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