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送医上门;从“救护车一响,家里一只猪白养”的无奈,到医疗保障体系撑起健康“保护伞”;从“头疼脑热靠土方”,到“云上会诊”、在“家门口”接受北京专家诊疗——60多年来,我们的报纸记录下衡水医疗卫生事业历经迭代升级,用普惠与便捷书写着守护群众健康的时代答卷。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新院区


  “不用挤火车、排长队,在家门口就能让京城的大专家给瞧病,现在真是越来越方便了!”日前,来自故城县的村民张福义拿着药方从京城名医馆衡水分馆走出来,感慨地说。


  这一幕,放在60多年前简直不敢想。衡水的广大农村曾经缺医少药,如今,村卫生室能做基础检查,县医院配齐先进设备,京城名医定期坐诊,远程会诊直通大城市专家……人们享受着就近报销的便利,守着“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村”的踏实。


从“赤脚医生”到“家庭医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衡水农村医疗资源极其匮乏。医院多设在远离乡村的城镇,群众就医十分不便,“救护车一响,家里一只猪白养”的俗语,道尽了当时就医的艰难。

1963年3月26日《衡水群众报》


  1965年之后,衡水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农村医疗迎来转机:医疗队陆续下乡,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普遍推行,一支以“赤脚医生”为主体的卫生队伍迅速成长。这些半工半农的乡村医者,既是田间劳作的农民,又是守护健康的医生,靠着银针、草药,成为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1970年4月2日《衡水日报》4版报道,深县东安庄东二大队的“赤脚医生”们自力更生,亲手制作仪器架、仪器桌,以及多种中草药注射液。他们用这些每支成本仅几厘钱的注射液为农民治病数千人次,疗效达90%以上,真正实现了“少花钱,治大病”。到1972年,衡水全区已形成了医疗卫生网:各县有县医院、地段医院,公社有卫生所,生产队有保健站和卫生员,8600多名“赤脚医生”与两万多名不脱产卫生员构成了基层医疗的主力。80%以上的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小伤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社”成为现实。各地还掀起“三土”(土医、土方、土药)、“四自”(自采、自种、自养、自制)热潮。全区自种中草药87种、2300多亩,地、县办药厂12个,社办土药厂60多个,队办土药房2000多个,仅一年就自制土药3.2万多斤,自采草药4.7万多斤。地、县制药厂能生产70余种中西药,其中50种实现自给(1972年3月1日3版、1972年10月4日2版)。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改革开放推动着基层医疗走向专业化。1985年2月1日《衡水日报》3版转发《人民日报》消息,“赤脚医生”名称停止使用。乡村医生逐渐走上专业化、规范化道路。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探索深入推进,衡水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硬件设施的投入。2009年新医改启动后,衡水市加速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3年起,全面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农村家庭自主选择签约医生,乡村医生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等综合性连续性服务,重点覆盖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群体。“截至2015年底,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实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累计签约71.89万户、268.11万人,其中重点人群86.96万人”(2016年1月28日《衡水日报·晨刊》B1版)。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全市延伸,社区、乡镇、村卫生室的全科医生团队与常住居民签约,在免费基础服务外,根据居民需求提供差异化有偿服务(同年12月13日B1版)。2022年9月19日《衡水日报》3版报道,故城县饶阳店镇卫生院副院长冯桂青向签约居民介绍服务内容:“签约后送药上门,大医院预约复查、定期体检和健康讲堂,家庭医生电话就是健康热线。”如今,衡水基层卫生健康体系持续完善:全市114所乡镇卫生院与3538所村卫生室实现一体化管理,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72个,签约率年均增长1至3个百分点,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6.24%,脱贫监测人口应签尽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位居全省前列(2025年5月29日3版)。


1992年11月24日《衡水日报》


从“求医犯难”到“名医上门”


  上世纪80年代,曾有读者来信反映农民看病有三难:“一是买药难。买药片要跑十几里甚至几十里。二是打针、包扎外伤难。村里既缺医生,又无器械,所以打针、包扎也得四处求医。三是请医难。冬春容易发生流行病,医疗所少,医生更忙,请医生上门看病实在更难”(1983年4月21日《衡水日报》4版)。


  一直以来,衡水不断出台措施着手破解“看病难”。


  上世纪90年代,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迎来改扩建浪潮,基础医疗设备持续更新,乡镇卫生院逐渐成为农村医疗的新支柱,一批县级医院跻身“二甲”“三甲”行列。


  1992年,全区12所县级医院按二级甲等标准,投资1062.9万元购置125台(件)万元以上设备及大批常规器械,投资213.3万元完善配套设施。通过多种举措使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当年开发新技术190项,其中6项填补省空白,11项填补地区空白,70项填补市县空白(1992年11月24日《衡水日报》1版)。1995年11月28日1版报道,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已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冀州市医院、故城县医院等5所医院成为二级甲等医院,14所乡镇卫生院获评一级甲等医院,全区还建成3所二级乙等、6所一级乙等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2000年后,高端医疗资源加速向衡水聚集。2000年11月7日1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引进全市首台世界先进ECT设备,并与阜外医院、301医院、北大医院建立网上图像传输会诊系统,让群众在本地就能获得精准诊断。


  2015年起,“医联体”模式的推行,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2018年,故城县房庄乡榆林村78岁村民刘玉山因胸闷、气喘和恶心就诊,乡卫生院将其心电图上传至县远程心电诊断中心,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动过速。县医院胸痛中心医生通过手机指导急救,并紧急转运救治,使患者转危为安。同年,市四院为一名复杂直肠癌患者邀请北京专家手术,患者无需奔波北京就能接受顶尖治疗(2018年4月23日《衡水日报·晨刊》B2版、5月24日B1版)。


  这些案例是衡水推进医联体建设的生动缩影。2018年8月10日《衡水日报》1版报道,全市已成立21个医联体,包括1个集团、4个医疗联合体、10个医共体、6个专科联盟,99家公立和25家民营医疗机构参加,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群众就医更便捷、更经济。


  2018年启动的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让衡水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对接北京名医。京城名医馆衡水分馆成立后,10家互联网联合门诊、12家中医综合医联体、20个协同重点专科和20个首都名师传承工作站衡水分站相继落地。截至2024年2月,北京来衡专家团队累计门诊接诊13.3万人次、收治住院5.6万人次、会诊疑难病例1.3万例(2024年2月26日《衡水日报》1版)。


2016年1月28日《衡水日报·晨刊》

北京名医坐诊

2023年8月2日《衡水日报·晨刊》


  每周二上午,枣强县中医医院一楼肺病科门诊总能排起长队,患者等着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专家张蕊诊治。“在枣强就能让北京专家号脉,下午取药,太方便了!”患者刘春艳的感叹,道出了无数患者的心声(2023年8月2日《衡水日报·晨刊》B3版)。


从“合作医疗”到“医保升级”


  医疗的普惠,离不开保障体系的支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实现“小伤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公社”。1973年9月27日《衡水日报》4版报道,“参加的社员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现金(也有的交中草药代替现金),另由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抽取一部分公益金,作为合作医疗基金;社员在合作医疗站看病一般只交少量的挂号费,不再付医药费,有的社队对转诊到公社以上医疗机构治疗的病人,其医药费也全部或部分由合作医疗基金中支付。”但上世纪80年代后,原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瘫痪。


送医上门


  2002年1月1日,衡水正式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当年10月,《衡水日报》连续5天在A3版解读医保政策,详细解答参保职工关心的就医购药问题,为制度落地奠定了基础。


  为破解农民群众“看病贵”难题,2003年,衡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试点,农民每年缴费10元,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可按规定享受报免。2007年,新农合被列为民生实事,全市召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暨卫生工作会议强调,要借新农合推行之机,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和县”(2007年3月19日《衡水日报》1版)。2008年4月,新农合在我市实现全覆盖,309.6万人参保,平均参合率84%,补偿标准显著提高(2008年4月12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


  2009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为医保全覆盖补上关键一环。2016年,衡水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打破城乡身份限制,实现参保缴费、待遇享受“一碗水端平”。2018年8月10日《衡水日报》1版报道,“整合后,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由8万元提至15万元,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由20万元提至30万元,总报销限额达45万元;用药目录扩大到3000多种,同时诊疗项目范围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由160多家增至4000多家,城乡居民总体待遇水平平均提高两个百分点。”


  医保便民服务持续升级。2017年7月,城镇职工医保接入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同年8月,城乡居民医保完成系统对接,全面启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和转诊转院备案。2021年,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实现乡镇、社区全覆盖;2022年,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落实,待遇支付向退休人员倾斜,在全省率先实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2022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721.18万人次、35.77亿元,大病保险报销34.7万人次、2.37亿元(2023年4月4日2版);2024年,10种门诊慢特病实现跨省直接结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体系,筑牢了防止因病致贫的底线。


  60多年风雨兼程,衡水医疗卫生事业从“一穷二白”走向“全民健康覆盖”。未来,如何让基层医疗根基更稳、医保基金更可持续,仍是需要探索的课题。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座城市的健康守护网,正以更坚实的姿态,护佑着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腔镜手术

(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