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在坚守主业、做强实业的同时,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前不久,记者走访了三家河北民营企业,看他们如何将创新“置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近日,位于邯郸市永年区工业园区的河北高晶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组装变压器。 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 这家再制造公司,从做好一个企业到引领好一个园区
最近,只要客户来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兆激光”)洽谈合作业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宏升就会邀请几家企业一起参加合作洽谈。
“这些都是园区的兄弟企业,资源共享,才能合作共赢。”韩宏升说。
韩宏升所说的园区是迁西机电设备再制造产业园区,以瑞兆激光为龙头,已聚集了30多家相关企业,拥有再制造设备超2000台,年节约金属资源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万吨。
成绩亮眼,预期更高。在韩宏升看来,这个园区发展在未来有无限可能。这一判断,来自他对再制造产业的信心。
正是凭着对这条赛道的信心,2006年,一家从事机电修复的公司开办起来。
从最初只有8人团队的“小作坊”,到如今成为国内再制造领域领军企业,瑞兆激光发展壮大的秘籍中,有几个关键词:创新、平台、资源。
在瑞兆激光厂区,“机电医院”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这里就像机电设备的医院,让准备退役的核心部件重获新生,性能甚至超越原厂新品。”韩宏升说。
给机电设备做好“外科手术”,瑞兆激光底气很足——102项国家专利、河北省机电设备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
依托科技创新,瑞兆激光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
整理/河北日报记者 贡宪云 制图/褚 林
“再制造就是资源再利用,是制造业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也是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海。”韩宏升说,抢占蓝海市场,要让创新链融入整个县域产业链。
建设迁西机电设备再制造产业园区,以瑞兆激光为龙头,打造百亿级再制造产业;以瑞兆激光为龙头,打造国内一流的绿色智能机电再制造产业园……在省市政策激励下,瑞兆激光有了大干一场的信心。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首批24家机电产品再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瑞兆激光榜上有名。
同年,瑞兆激光启动实施机电设备及零部件高值化规模化再制造绿色智能升级项目,项目投产后年新增再制造机电设备600台套、零部件5万件。眼下,项目厂房钢结构正加紧施工。
“小巨人”当好园区的“领头羊”,要发挥好项目的支撑作用。
数字智能平台、绿色拆解分拣中心、精加工中心、机电再制造保税仓库、废旧零部件及再制造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在瑞兆激光的项目规划图中,一个个功能区域代表着一份份发展愿景。
“当前,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快推动,这不仅为再制造产业注入了强劲发展动能,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旧件资源。与此同时,众多再制造企业深耕细分赛道,练就独门绝技,以技术赋能为县域特色产业破解发展瓶颈、蹚出创新路径,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产业根基。”谈及做大做强迁西县再制造产业,韩宏升信心满满。
在韩宏升的办公桌上,一沓厚厚的文件十分显眼。“这里面有对加快机电再制造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思考,也有成立装备再制造产业协会的材料。”他说,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他们将加强与国内大专院校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技术共享、需求对接,共同解决行业共性难题,推动机电再制造向管理数字化、产线智能化、产品高端化、市场国际化、企业绿色化发展,带动迁西机电设备再制造产业园区向“零碳园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新格局。
近日,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准备进行高速动平衡实验。河北日报记者 赵 杰摄
■ 这家变压器企业,凭材料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
变压器是电网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但长期以来,我国变压器生产面临高端材料受限、关键设备外购、创新能力弱等问题。
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4%以上,先后取得82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并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10余项;荣获“中国电器工业领军品牌”,入选“能效之星”装备产品目录、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这些数字和荣誉背后,是河北高晶电器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晶公司”)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
2008年,高晶公司在邯郸市永年区成立,主打产品是新一、二级能效节能变压器。“这台是超一级能效产品,比国内现行一级能效标准节能18%以上。”7月8日,在高晶公司产品展厅内,总工程师曹剑飞指着一台立体卷铁心变压器说,产品性能突出,靠的是核心原材料的突破。
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立体卷铁心变压器凭借节能、低噪音、材料利用率高等优势,逐渐成为市场新宠。然而,其核心原材料高牌号、低损耗硅钢片,长期被日本、韩国等国家垄断,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2015年,高晶公司与宝钢集团成立国内首家耐热硅钢联合研究所,在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产线开发等方面联合攻关。通过优化三相立体卷铁心结构和开料、纵剪、卷绕、退火、绕制等工艺升级,成功将国产硅钢带材运用在立体卷铁心配电变压器中,且性能、质量比肩外国先进材料的产品。
国产材料的突破,直接推动了行业颠覆性产品的诞生。当时,国内立体卷铁心变压器主要局限于10KV至35KV低电压、小容量产品。高晶公司瞄准110KV高电压大容量变压器的市场空白,通过优化电磁模型,攻克“空间立体三角型闭口”结构难题,2015年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110KV三相油浸式立体卷铁心电力变压器,并获6项实用新型专利。
“新产品的空载损耗比传统S9型变压器、S11型变压器分别下降75%和64%。”曹剑飞说。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电压、大容量变压器生产空白,还让公司产值当年实现翻番。
在硅钢变压器取得突破后,高晶公司又将目光投向了非晶合金变压器。然而,这种材料加工难度极高,厚度仅有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因硬度大,在纵剪、卷绕过程中极易断裂。
面对这块“硬骨头”,高晶公司组建科研团队,历经两年自主研发,创新突破非晶合金带材卷绕、铁心退火、全绝缘固化等关键技术,成功将非晶合金的低损耗特性与立体卷铁心的三相磁路平衡优势相结合。自2022年以来,该公司开发出10余款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的非晶合金变压器产品。这些产品凭借超低损耗、抗短路能力强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
走进高晶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来自安徽、江苏等地的订单正加紧生产。从铁心结构转型,到硅钢材料突破,再到非晶合金技术攻关,高晶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提升在变压器市场的竞争力。
“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创新。”曹剑飞表示。
近日,石家庄东华金龙化工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巡检设备。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 这家化工厂,借“流量东风”成为“出海先锋”
那家爆红TikTok的河北化工企业后来怎么样了?
“库房中没有库存,订单排到了今年年底,去年出口销售额超过2000万美元。”近日,石家庄东华金龙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金龙”)工会主席陈莉雅如此作答。
网红企业,业绩飘红。
7月7日,东华金龙。厂门口,中英文双语标注着“打卡新地标 欢迎来到东华金龙”的牌子崭新如初。厂区内,叉车将打包好的工业级甘氨酸装进货车车厢,各项生产有序进行。
左手流量密码,右手硬核实力,东华金龙打出一手好牌。
从1979年建立的乡镇化工厂,到如今雀巢、玛氏等国际巨头的合作伙伴,东华金龙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国内,他们生产的工业级甘氨酸的销量占国内市场的60%。在海外,他们近些年研发的食品级甘氨酸和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销量增长明显。
这家老牌化工企业,去年迎来了一波“泼天”的流量。
去年3月起,他们制作了一系列宣传视频,把流水线从幕后搬到台前,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介绍企业和产品。没想到,视频在TikTok火了,不少粉丝专程来到企业打卡。老企业,成了新网红。
“流量是风口,更是考题。”陈莉雅等企业高管始终保持清醒,“热度会退潮,能留下的才是真功夫。”
放大流量的作用,东华金龙果断开启“宠粉模式”。粉丝想要纪念T恤,他们就全球寄送,单邮费就花了十几万元;网友设计的“甘氨酸女孩”logo,转眼就出现在企业周边产品上。这种“听劝”的姿态,让流量有了温度。
更多的流量转化发生在展会现场。近期,东华金龙已经把视频宣传的重点落在了参展参会上。公司业务经理吴永攀说,今年3月举办的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上,一家日本食品企业拿着视频找到了他们,展会结束即奔赴石家庄考察,上月已敲定了大额订单。
流量还在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能牵头起草行业标准《工业用氨基乙酸(甘氨酸)》,这家民营企业的技术实力已不言而喻。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客户、粉丝对我们的关注度越高,越激励我们不断提升产品力。”陈莉雅说。
在东华金龙厂区内,几项技改工程同时进行。企业生产总监王亮杰经常早晨7时就来到厂子,在施工现场盯紧进度。
王亮杰说:“经过一年的改造提升,工业级甘氨酸项目已于今年6月投产。从半自动化升级为全自动化,产品纯度大幅提升。”
在夯实主打产品市场地位的同时,东华金龙敏锐捕捉到保健品行业的新机遇。
他们启动食品级甘氨酸、甘氨酸微量元素螯合物两大扩产项目,希望凭借分子链短、吸收率高的产品优势,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寻找新的增长点。
谈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陈莉雅说:“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催生的海量需求,为产品升级搭建了大舞台,给了我们走出去的底气。而国际市场的多元标准,倒逼我们突破技术瓶颈,跑得更快。两个市场,缺一不可。”
46载风雨兼程,东华金龙仍视“基业长青”为未竟之路。“对标很多百年企业,我们还年轻,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陈莉雅说。(河北日报记者 冯 阳 王育民 陈 正)
■记者手记
创新力就是竞争力
民营企业是创新领域最活跃的群体之一。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超1.86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70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409家。
数字的背后,是一家家民营企业向新而行的生动实践。
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故事中,最打动人的是通过龙头企业牵引,带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创新。作为产业“领头羊”,瑞兆激光助推迁西机电设备再制造产业园建成,并与园区30多家上下游企业共享资源,实现合作共赢。
河北高晶电器设备有限公司能荣获“中国电器工业领军品牌”,凭借的是攻关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看准赛道、持续深耕,企业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电压、大容量变压器生产的空白,还实现了产值翻番。
探寻东华金龙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风生水起的密码,能看到企业练就新的“十八般武艺”,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营销创新。这家老牌化工企业,把握市场脉搏,及时调整产品方向和营销策略,打开向上发展的新天地。
企业创新的路径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打造差异化优势,从而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力就是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施行到我省民营企业沟通交流“直通车”机制的建立,政策组合拳为企业营造更可预期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经济大海,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民营企业坚定不移走好创新路,前路漫漫亦灿灿。(冯 阳)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原标题: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丨从三个故事看民营企业创新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