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供职于一家消费领域大型企业,至今已有10年。从入职第二年起,我便开始接触招聘工作,从投递简历的一方变成了阅览简历的一方。这些年里,我看过成千上万份应届生简历,也与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面对面交流过。他们在一页纸上尽可能详尽地罗列自己的实习经历,希望展现出最具竞争力的一面。在招聘者眼中,这些“浓缩”的经历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观察,希望借此为正在寻找实习或筹备求职的大学生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需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区:实习经历写得越多、越“高大上”,不等于在招聘中就越有优势。对用人单位而言,简历只是初筛工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会在几十秒甚至更短时间内完成对一份简历的浏览,重点是其中是否有岗位匹配的信息,而不会对每段经历细读详解。哪怕应聘者花了很多心思去打磨,也难以抵消招聘环节对效率的现实要求。


  这几年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一方面,受宏观环境影响,许多行业的招聘需求持续收缩;另一方面,不少学生的实习机会因客观因素受限,真正能深入一线、接触实际业务的岗位并不多。于是,“海投”“乱投”成了常态,简历上的实习经历虽不少,却常常缺乏内在逻辑,甚至暴露出方向不明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实习的“数量”早已不是关键。我们更关注的是,实习内容是否真实、具体,能否反映出应聘者的能力与思考。真正有价值的简历,不是堆满了项目名称,而是能呈现出对工作的理解与投入。


  我当年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就在这方面吃过亏。当时,我在简历上写了参加某项广告大赛的经历,并列出团队获得的奖项。到了面试现场,面试官接连追问我在项目中具体负责了哪些内容、取得了怎样的经验,我却答不上来。因为那次比赛我只是辅助角色,并未真正参与核心环节。这让我意识到:哪怕经历写得再光鲜,如果你讲不出实际参与的内容与收获,那它对你的面试表现和个人成长,其实都没什么帮助。


  在招聘中,我们尤其看重这一点——不要把团队或组织的成绩直接当成自己的成就来写。比如“运营的公号涨粉数万”“负责的展会到场千人”,听上去亮眼,但如果你只是整个流程中的一环,实际贡献有限,那这些数字并不能证明你的能力。只要能讲清楚做了什么、如何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一段看似普通但承担过真实工作任务的实习反而更能赢得认可。


  因此,我想给大学生3条实用建议:


  第一,不要“为了实习而实习”。有的同学习惯性海投岗位、密集安排实习,希望靠数量让简历“更好看”。但实习经历并非越多越好,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帮助你认识职业方向、判断行业适配性的经历。如果每段实习都只是浅尝辄止、内容雷同,反而容易显得动机不清、方向不明。与其追求数量,不如把握住一两次深入参与、认真投入的机会,从中沉淀出对工作的理解。


  第二,实习的关键不在于进哪家公司,而在于是否真正参与了有实质内容的工作。有些岗位名头响亮,实则内容高度重复、机械,比如打印表格、端茶递水、跟在别人身后做些辅助性工作。你虽然是项目成员的一部分,但职责有限,缺乏锻炼空间,也难以对项目成果产生实际影响。一段真正有价值的实习,不一定非要在大公司完成。关键在于你是否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第三,要主动沟通,善于总结。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完成好分内工作,更要尽可能地与导师、上级、同事建立交流,通过反馈不断调整与反思。这不仅能帮助你更快适应职场节奏,也有助于你建立对工作的认知体系。实习期短并不意味着无法建立联系,相反,它可能是你职业网络的起点。


  简而言之,一段实习的好坏,不在于你参与了什么项目、进了什么公司,而在于你是否真正做过事、动过脑、总结过经验。那些表面光鲜、包装出来的“经历”,往往经不起深入追问;而那些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成果,哪怕不起眼,却能让招聘者看清你的能力、判断你的潜力。


  希望每一位正在寻找实习机会的同学都能真正从中获益,而不是止步于简历上的一行字。(高远)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