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滹沱河畔的安平县王营村热闹又充满活力。老人们聚在凉亭下棋、打牌、聊天,悠然自得;年轻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或沿河边小道跑步散步;孩子们在草坪追逐、游乐设施玩耍,欢声笑语不断。在这里,党建如同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凝聚起全体村民的磅礴力量;文明恰似潺潺流淌的清泉,润泽着每一寸土地,滋养着淳朴的民风。
老党员点亮文明灯塔
王营村的老党员们,是村里文明实践的坚定践行者与引领者。他们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在各项事务中始终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为年轻村民树立起光辉榜样。
平日里,胡同管理、环境整治等工作现场,总能看到老党员们忙碌的身影。80多岁的老党员王国华,腿脚不便却心系村庄。每次公益活动,他都提前安排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回来代劳,自己则通过电话远程指导,时刻关注活动进展。他说:“我是党员,就得为村里出份力,虽然我干不动了,‘传帮带’的精神要传承下去。”
这种言传身教,让“党员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理念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村民被老党员的精神所感染,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近五年来,村党支部在10名入党积极分子中发展党员5人,其中35岁以下4人。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党员队伍充满活力。
结合“1+10”党员联系户制度,全村划分14个党建网格。党员们秉持“家有病人过去看看,家有急活帮忙干干,家有纠纷出面劝劝,有事没事常去转转”的理念,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党员们的身影穿梭在家长里短中,搭起了党群“连心桥”,让文明之风在村里悄然蔓延。
集体经济夯实文明根基
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王营村文明实践的有力支撑。村里深入挖掘集体资产潜力,整合资源,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村里的一百亩集体地通过旱作雨养项目,增收40%,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利用800余亩地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模式。2024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
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了,为民造福就有了底气。村里将集体收入全部用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如今,乡村垃圾实现每日清理,新硬化胡同2000平方米,村内所有街道全部硬化完成,街道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曾经杂乱无章的村庄,如今变得整洁美丽。“省级卫生村”“省级园林乡村”的荣誉称号,以及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的提名,让村民们倍感自豪。
每年重阳节,村里还会摆上“九九敬老爱老饺子宴”,宴请村里60岁以上老人。当天,他们还把饺子送到镇养老院,让那里的老人同样享受村民待遇。中央电视台一套的《晚间新闻》还曾专门报道了王营村的“九九敬老爱老饺子宴”,称之为“红火饺子宴、重阳敬老情”。
青年力量绘就文明画卷
在党支部的号召和党员的带领下,村里15名35岁以下的青年自发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逐户逐人建立老年人生活困难信息库,想老人之所想,做老人之不能做,购物、买药、看病、日常维修等等,随叫随到、贴心服务,成为全村老人的“公共儿女”。
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加入,村里还成立了政策宣传队、红白理事会、矛盾调解队等志愿服务队伍,由党员担任队长。在防汛期间,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巡逻值守,为村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政策宣传队的队员们走村串户,宣传党的政策,让村民及时了解国家大事。
健全完善的治理体系培树了良好的村风民风。王营村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被河北省司法厅和民政厅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在这里,文明实践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大家共同守护着这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如今,王营村在“情暖桑榆 青春向党”党建品牌的引领下,文明实践之花处处绽放。老党员的榜样力量、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细致入微的服务关怀、青年力量的积极参与,共同绘就了一幅文明和谐的乡村新画卷。未来,王营村将继续在文明实践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