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急救能力薄弱的背景下,如何让群众在突发疾病时第一时间获得高效救治,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近年来,武邑县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实施“急救提速”工程,在基层急救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健康根基。
阵地前移,构建急救新网络。过去,基层乡镇卫生院受限于设备、技术和人才,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往往力不从心,患者不得不辗转至上级医院,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机。今年以来,武邑县精准施策,在清凉店、韩庄、审坡、龙店、圈头五家乡镇卫生院建设胸痛就诊单元,这一举措犹如在基层医疗体系中植入了一颗颗“强心剂”。
胸痛就诊单元的建立,并非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涵盖了人员培训、流程优化、技术引入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工程。武邑县医院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定期选派专家驻点指导、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等方式,为乡镇卫生院输送先进的急救理念和技术。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医共体内医疗资源的共享与协同,让基层卫生院在面对急危重症时不再“孤立无援”。
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的检验。不久前发生在清凉店中心卫生院和龙店镇卫生院的两起成功救治案例,生动诠释了武邑县医共体建设在基层急救领域的显著成效。
在清凉店中心卫生院,67岁的马大娘检查时突发心脏骤停,情况万分危急。首诊医生迅速启动急救应急预案,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吸氧、开通静脉通路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有条不紊地展开。多科室紧密协作下,病人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这一系列快速、精准的救治行动,得益于医共体建设带来的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让基层卫生院在关键时刻能够“接得住、救得了”。
无独有偶,龙店镇卫生院对突发脑卒中的李某的救治同样可圈可点。卫生院开通绿色通道后,通过医共体信息网将患者影像资料实时上传至武邑县医院远程影像中心。神经内科专家远程会诊,指导卫生院医护团队就地实施静脉溶栓。仅20分钟,病人的症状便出现明显改善。这种上下联动、无缝对接的救治模式,大大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机会。
数字说话,高效体系跑出急救“加速度”。自武邑县建成县乡高效协同救治体系后,今年上半年,共接听120急救电话2663次,有效出车2413次,救治患者2484次,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缩短至2分09秒。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生命的及时挽救,是基层急救能力的质的飞跃。
平均急救反应时间的大幅缩短,意味着患者在发病后能够更快地获得专业救治,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医共体建设带来的资源下沉和技术帮扶。通过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卫生院配备了先进的急救设备;通过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基层医护人员的急救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科室共建,实现了上下级医院在急救流程上的无缝对接。
武邑县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健全完善县域急危重症救治协同体系,让群众在突发疾病时,第一时间获得高效便捷的生命守护,全力筑牢基层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