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新南环工程施工现场。
□保定晚报记者 胡克坚 陈红红 尹红权
夜幕低垂,石衡沧港城际铁路沧州动车所动走线施工现场却未沉寂。没有传统工地的烟尘弥漫与人声嘈杂,三台智能设备——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正在北斗卫星的无声指引下精准作业。智能推土机的铲刀自动找平,误差控制在厘米级;智能平地机无需人工测量,仅凭车载系统就能完成高精度平整;智能压路机则在无人驾驶模式下平稳推进,遇障时自动预警刹车。
这场由河北亚金智能建设有限公司主导的“智能筑路”实践,正在改写中国交通基建行业的施工范式。
通过北斗卫星定位,实现了高程的自动控制和无人驾驶。
“经验活儿”到“智能活儿”
7月15日晚上9时,记者站在沧州动车所动走线工地旁,只见智能推土机搭载自动辅助施工系统,施工过程中铲刀自动找平,能够实现厘米级定位。智能平地机驾驶员刘峰正轻松地握着方向盘,铲刀在车载系统控制下自动升降。“以前平地机刮平都是技术员打了点,司机掌握着平地机铲刀上下掌握着找平。”有着十几年驾龄的刘峰说,“那时全靠手感,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如今,刘峰只需要将技术员提供的高程参数输入车载电脑,按下“自动”键,平地机就会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操控,精准完成找平。“夜间施工和白天没区别,以前想都不敢想。”他笑着说,智能系统让“黑夜如白昼”成为现实,施工效率也提升至传统设备的1.5倍。
不远处,智能压路机正上演更令人惊叹的场景。驾驶员赵振龙在车载屏幕上点击“创建任务”。“今天压路机设置自动驾驶,咱们开始设置‘创建任务’,设置完成我们下车,自动驾驶开始。”赵振龙一边操作一边向记者介绍,“智能压路机不仅能够实现无人作业,还具备障碍预警和主动防撞功能。”
杨见雨团队在现场商定施工方案。
“苦脏累险”到“智慧高效”
由推土机、平地机、压路机组成的智能路基施工设备,以其智能化的设计、精准化的质量、便捷化的操控,让施工更简单、更智慧、更高效。把这些设备引入行业内的就是河北亚金智能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见雨。
杨见雨的筑路生涯始于河北建设集团路桥分公司,他从一名技术员起步,到项目总工、生产经理、项目经理,再到卓诚路桥总工程师,二十余载与砂石沥青为伴,道路施工的每一道工序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目睹高铁高速路网飞速延展,施工方式却停滞不前,看到工友们满身尘土、测量员反复奔波、夜间施工因安全风险而停滞时,杨见雨深感焦虑。“我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修路工作20多年,看到咱们国家这些年,高铁、高速发展得特别快,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就想在道路施工这个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促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引领行业迈向智能化,让施工更简单。”他说。
2018年,杨见雨创立河北亚金智能建设有限公司。创业的初心无比清晰与坚定,那就是——把“苦、脏、累、险”的标签从筑路行业撕掉,让施工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不到7年时间,河北亚金就实现了从“绿色”到“智能”的跨越,这个过程被杨见雨形象地比喻为“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解决“环保关”,向污染宣战。这是企业的责任,也是行业升级的起点。“成立之初购进了国内最先进的道路施工设备,比如说干洗车、国Ⅳ、国V排放标准的施工设备,解决了扬尘污染和尾气排放的问题。”杨见雨说。
第二步攻克“精度关”,触摸“智能”门槛。这是智能施工的启蒙之举。杨见雨团队将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安装在铣刨机上,通过卫星定位实现大面积自动找平。“我们购进了带多点找平功能的铣刨机、RTK等设备,并创新性地把RTK安装在工程设备上,实现了铣刨的大面积找平和实时动态测量,迈出了智能施工的第一步。”
第三步,实现“无人化”,引入智能路基施工设备3套共9台,让机器自主感知、精准作业,实现了“设备互联、数据互通、自主作业”的闭环。“通过北斗卫星定位,实现了高程的自动控制和无人驾驶功能,实现了24小时连续作业。”杨见雨说。
“无人化”的实现,使工程安全性更高,并且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现在工作面上几乎没有施工人员了,而且智能路基施工设备通过精准的高程自动控制,取消了人工测量环节,减少设备作业等待时间,同时解决了夜间无法施工的弊端,使夜间施工和白天的施工效率几乎相同。”中铁六局现场负责人刘卓说。
智能路基施工设备解决了夜间无法施工问题,效率和白天施工几乎相同。
“单点突破”到“行业引领”
这样的“智能军团”在全国仍属稀缺。据统计,目前成套路基智能施工设备在全国仅投用20套,河北亚金是河北省内唯一拥有该设备的企业。除沧州项目外,其设备还在雄忻高铁保定东站、阜平新南环等重点工程中应用,并代表国家最高施工水平投入到马来西亚泛婆罗洲高速公路施工中。智能设备不仅解决了海外项目人工成本高的难题,更将中国交通基建的“智能标准”推向了国际。
智能施工设备的崛起,是科技赋能传统基建的必然,是施工方式的革命,更是新质生产力在交通基建领域的生动实践。亚金的目标,就是持续深耕,做这场智能建造革命的坚定推动者和引领者。
“智能施工设备的发展,是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其带来的效率、质量、安全、成本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是革命性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成本的逐步下降、标准的建立完善以及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智能施工设备的发展趋势是向绿色化、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必将在路基施工乃至整个交通基建领域,扮演着越来越核心的角色。”杨见雨说。
■记者手记
让每一寸道路的诞生,都更安全、更精准、更高效,这是智能时代赋予筑路人的新使命。20年前那个拿着图纸和卷尺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技术员,从未想过未来的某一天脚下的路基会孕育出“无人化”的种子。那些曾经被粉尘包裹、在噪音中坚守的身影,如今正在被北斗卫星无声地指引。
当平地机在夜间精准作业,当压路机在无人驾驶中平稳推进,一条由钢铁、芯片与人类智慧共同铺就的路,在中国大地上寸寸延伸。这条路,始于脚下,通向远方。
原标题:匠心筑路 “智”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