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流淌千年未歇。谁能想到,这方浸润着河水的土地,竟藏着一组构建饶阳县产业格局的“音符密码”?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饶阳民族乐器产品覆盖弹拨、拉弦、打击、吹管四大系列300多个品种,远销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地区。其中,北方乐器“月坛”二胡商标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多次在全国二胡制作大赛斩获金奖、银奖、一等奖、二等奖;“康喜”牌二胡在全国演奏大赛中连续三年夺金;“乐之洋”大三弦被评为河北优质产品;“成乐”牌扬琴被世界扬琴大会组委会选定为指定用琴。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县城,如今已然成为中国北方民族乐器生产的核心腹地。
四十年时光淬炼,从田间木匠的煤油灯到现代化智能工坊,从北京老师傅的手把手教学,到全球订单的纷至沓来。匠心坚守、政策赋能、人才汇聚,在这里共同奏响了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交融的时代强音。
匠心为杆 奏响产业传承曲
1986年8月,滹沱河畔的饶阳县大官亭村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北京民族乐器厂退休技师张祥云。这位精通乐器制作的老匠人,怀揣技艺与图纸,在当时的乡政府腾挪的旧库房里,手把手教当地木匠拼接、打磨、组装。“当时村里30多个木匠跟着张师傅学,刨子声、拉锯声响成一片,大家晚上点着煤油灯打磨琴筒,手上全是血泡。”多年后,北方民族乐器厂总经理杨俊鹏回忆起这段岁月,眼中仍闪烁着感动的光芒:“那是梦想生根的时刻。”
此后,张祥云的女婿李铁成带领团队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合作,在饶阳县建立分厂,专注生产二胡、扬琴等乐器。工匠们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傍晚便一头扎进车间,用传统榫卯工艺精心拼接琴筒,以蜂蜡细致涂抹琴杆。那时没有烘干机,木材自然风干需要18个月,工人们把木料堆在院子里,像守护庄稼一样日夜守护。
这份执着终获回响:他们制作的“月坛”牌二胡斩获全国银奖。当年,拖拉机满载乐器驶过乡间小路,车斗里琴箱晃动,恰似流动的音符谱写出的县城巨变。
时针回拨至2008年盛夏,河北好望角民族乐器制作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的木槌如鼓点般起落,以每秒三次的频率叩击鼓面。作为现任饶阳县民族乐器协会会长、“鼓东家”焦虎星仍记得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800面鼓订单带来的不眠之夜。“当时,我们公司的工人们为了赶制订单,连续2个月吃住在车间。”他未言明的,是藏在细节里的极致匠心:女工们仅凭听觉,便能精准分辨出0.5毫米的蒙皮误差;60个日夜,钉钉子的节奏与鼓点完美共振,在狭小的车间内编织成雄浑的交响曲。这份对技艺的执着,让饶阳鼓艺幻化为流动的东方美学。如今,这些凝聚着匠人智慧的民族鼓,不仅频频亮相春节联欢晚会、“非遗里的中国”年度盛典等重磅舞台,更跨越海峡,登上了英国爱丁堡艺术节,奏响震撼世界的中国韵律。
镜头拉回当下,饶阳县留楚镇的工坊内,焦虎星手持木槌,再次轻叩新蒙的牛皮鼓面。北美白蜡木的清香混着“嘭嘭”声漫溢开来,一声脆响划破空气——滹沱河畔的“音符密码”,仍在持续生长。
历经近四十年发展,如今,饶阳县已拥有民族乐器企业百余家,汇聚超6000名从业人员,形成了庞大的民乐产业集群。这里先后被中国音协授予“中国音协二胡科研生产基地”“中国音协扬琴研制中心”“中国民族乐器之乡”“中国民族乐器产业基地”等国字号招牌。
政策为弦 奏响产业振兴曲
匠心奠定根基,政策则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推动乐器行业高质量发展,饶阳县立足文化产业实际,围绕民族乐器可持续发展,确立“产、研、训、展、演、销”六字方针,以“项目统领、外引内育、优化环境、做靓品牌”为四轮驱动,全力推动民族乐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从分散经营迈向集约化,从单纯卖产品向卖品牌、卖文化、卖服务延伸,从单一产业向文化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与此同时,饶阳县大力完善大官亭民族乐器产业园基础设施、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孵化器,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加快集群式发展。饶阳县成立民族乐器行业协会,培育民乐龙头企业,创新推出“企业+支部+农户”模式,创立乡村振兴车间,以“乐器+生产加工”带动村民就业;探索“乐器+产业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5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带动20个村集体增收。
2019年夏天,饶阳县第二中学操场上,2024把二胡同时奏响《光明行》《我和我的祖国》,弦音如潮,惊起树上群雀。这场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合奏,让“饶阳乐器”声名远扬。
乘势而上,饶阳县进一步拓展产业边界,组建农民乐团,举办“乐动中国”饶阳(国际)民乐大赛、鼓王争霸赛等大型活动,构建起“赛事+作曲+演艺+培训+旅游+制造”的全产业链条,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乐+”发展新模式。此外,他们依托民乐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民乐进校园”“民乐研学”等活动,加大师资投入,为学校配备民族乐器,让传统民乐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从昔日的作坊式生产,到如今的集约化高端产业集群;从各自为战,到携手共赢,一系列精准施策的政策“组合拳”,正托举着饶阳民族乐器产业迈向高端化、品牌化的新征程。
人才为弓 奏响产业共鸣曲
“这里再修半毫米,琴杆弧度关乎整琴音色,容不得半点马虎。”58岁的二胡制作匠人张士争手持刻刀,目光如炬,专注指导身旁的00后徒弟刘东超。阳光透过木格窗棂洒落,师徒二人肩头的光影随动作轻晃,老匠人掌心传递的不仅是技艺温度,更是民乐传承的薪火。
产业从破土萌芽到枝繁叶茂,从来都离不开持续的培育与创新。饶阳民族乐器产业的稳步发展,也离不开对当地对人才战略的执着深耕与对传统工艺的创新突破之中。
近年来,饶阳县高举人才强县大旗,将人才培养作为民族乐器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构建起“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闭环,打出一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制定《民族乐器产业发展规划》,擘画产业发展蓝图;推出《饶阳县中远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搭建宏观发展框架;配套实施税收减免、用地保障、专项资金扶持等“真金白银”的硬核举措,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撑,以磁极效应吸纳乐器制造领域的技术精英和管理人才。
在本土人才培育方面,饶阳县积极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育的全龄覆盖与深度赋能。他们以“传、学、研”一体化育人平台为核心阵地,选拔20余位技艺精湛的乐器制作老师傅担任“匠心导师”,采用“理论+实操”“观摩+实践”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将选材鉴别、音色调试、部件装配等核心工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在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饶阳县主动对接行业龙头北京民族乐器厂,创新采用“项目+人才”“平台+团队”的引才模式,靶向引进技术研发精英与管理骨干。他们搭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体系,依托大官亭镇“全国二胡科研生产基地”“中国音协扬琴研制中心”强力吸引企业入驻饶阳县,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为当地人才培育提供实践与创新平台;引导饶阳县民族乐器产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邀请国家及省市行业专家前来开展技术指导,以及以“饶阳展团”模式参加北京、上海、深圳等国际乐器展览会,集中亮相“饶阳民乐”品牌等途径,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采购商建立合作关系,助力人才接触前沿技术、拓展市场视野。
此外,饶阳县还创新实施“品牌赋能+技艺提升”双轮驱动战略,在人才培育的纵深发展上下功夫。他们依托“北方”“乐之洋”“好望角”等本土龙头企业,通过非遗传承人申报、工匠大师评选等方式,构建“人才+品牌”共生体系,将民族乐器制造技艺纳入非遗传承序列,激励民乐工匠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打磨精品乐器,培育出一批兼具传统匠心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技能人才队伍。遴选50余名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组建高端研发攻关小组,围绕民族乐器智能化改良、声学性能优化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攻坚,通过承接高端产品研发与特需定制项目,以实战化练兵推动人才技术迭代升级。这项举措使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全县民族乐器总量的25%,不仅实现了产业附加值的跃升,更在实践中锻造出一支善创新、精工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梯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饶阳县民族乐器产业的崛起,是传统工艺与现代产业融合的典范,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悠扬的乐声回荡在滹沱河畔,饶阳人正以弦为笔,以音为墨,书写着属于中国民族乐器的新篇章。
通讯员:崔佳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