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是小夜鹭在安新县安州镇西向阳村周龙山家养伤的第40天。从绒毛还没长全、奄奄一息地跌落树下,到精神抖擞地扑棱着翅膀“向云端”,小家伙带着淀边人家的爱恢复成功,即将回归天空。



周龙山是雄安新区安新县观鸟爱鸟协会的志愿者,被救助的小夜鹭是他的志愿者伙伴纪红军在安新县大淀头村西的一片鸟类栖息林地发现的。像这样的救助,两人已记不清多年来做了多少次。对于退休教师周龙山而言,身份的转变让他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以前教孩子读书,现在教他们护鸟,这活儿有意义。”


梳理白洋淀畔护鸟人的保护行动轨迹,不难发现,多年来村民参与鸟类保护的方式不断升级。


构建保护鸟类法规制度体系。2022年,白洋淀湿地全域被列为禁猎区、全年为禁猎期,坚决查处非法猎捕、捡拾鸟蛋、破坏鸟巢等危及鸟类生存、繁衍的行为。同时,雄安新区在白洋淀划定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白洋淀鸟类栖息地管理的通知》。那时,淀边人意识到了鸟“不能捕”。


而法规之外的部门联动、科技手段保护、持续科普等,则让人们逐渐明白加强鸟类保护的重要意义。现在,“主动护”早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淀边人参与到爱鸟护鸟工作中来,其中既有耄耋老者,也有幼儿园的孩子,不计报酬、爱心奉献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他们用实际行动呵护野生鸟类,为迁徙驻留候鸟创造良好的环境。数据显示,雄安新区护鸟志愿者人数已达200人,年均救助伤病鸟120余只。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意识层面。多年巡护生涯让周龙山见证了村民态度的转变:“以前村里有孩子到了鸟类栖息地,跳着脚想赶着鸟群起飞取乐。现在,有人看到受伤的鸟,直接开车送到救助站。”这种转变,也直观地体现在生态数据的变化上——白洋淀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野生鸟类从206种增加至296种,勾勒出一条上扬曲线。逐年增加的鸟类成为生态改善的活广告,助力白洋淀生态游蓬勃开展,为淀边人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爱鸟始于心,护鸟重在行。维护野生鸟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人人参与,久久为功。未来,不妨在科技赋能方面继续发力,引入AI鸟类识别系统,减少人力巡护成本。同时,注重文化浸润的力量,将护鸟传统融入学校课程。正如周龙山在微信朋友圈中写下的那句话:“保护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