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大运河衡水段全长约179公里,流经故城、景县、阜城三县。《衡水日报》自1962年创刊至今,一直记录着这段运河的故事。这些年,大运河衡水段在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中重焕生机,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中延续文脉,在文旅产业的融合创新中激活价值,已成为展示衡水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璀璨名片。
晨光中的大运河波光粼粼,华家口夯土险工、郑口挑水坝静静矗立,沿岸生态景观带郁郁葱葱。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持续推进,文旅项目相继落地……如今,沉寂多年的大运河衡水段重现生机,正在焕发新的光彩。
华家口夯土险工
郑口挑水坝
水利工程 生态修复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河道最长的人工运河。19世纪中叶后,受黄河改道影响,运河山东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部分河段拓宽加深、裁弯取直、增建船闸,配套江都、淮安等灌排枢纽,使运河重新通航”(1980年11月3日《衡水日报》3版)。
1963年,海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衡水境内运河水位暴涨,堤防面临严峻考验。这年8月8日《衡水群众报》1版报道,沿岸人民“日夜固守堤防,向洪水灾害展开顽强斗争”。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水利设施完善的重要性。次年,衡水“东三县沿南运河左岸兴建五座电力、动力排水站……排水能力20个流量,可控制沥涝面积40多万亩”(1964年5月19日《衡水群众报》1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根治海河”工程中,衡水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完成一系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然而,随着沿河工农业用水激增与上游水库陆续投用,大运河衡水段逐渐变成季节性河流。1987年7月8日《衡水日报》1版报道,“运河河滩里,生长着茂盛的玉米、棉花、瓜菜……曾几何时,这条古代南粮北运、商旅往来的唯一水上通道,如今已干涸了十几年……河道明伤隐患严重”。为了防汛抗涝,每年雨季来临之前,相关部门都要对运河堤防进行重点检修加固。
1985年3月14日《衡水日报》
1985年实施的“卫—千”引水工程,从卫运河和平闸引水,经故城、枣强、冀县,在王口闸注入千顷洼,全长73公里,“从长远规划看,该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基础线路,将从根本上改变衡水地区严重缺水的局面”(1985年1月30日1版)。为缓解冀东南四地干旱缺水局面,山东省与河北省达成了引黄入冀工程供水协议,利用山东位山三干渠输水系统,每年11月至翌年2月引黄河水穿过卫运河,向河北省输水。1993年2月5日1版报道,这年2月3日,故城县建国镇卫运河和平闸开启,滔滔黄河水流入衡水,“这次黄河水进入衡水地区是临时性供水……1994年供水量达到6000万立方米,1995年,山东省正式向我省供水,供水量5亿立方米,其中我区1.5亿立方米,故城、枣强、阜城、景县、冀县、衡水、武邑7个市县都可受益。”
1994年11月13日《衡水日报》
2022年,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配合多水源联合调度,“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4月29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此后,国家持续推进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贯通补水工作,逐步实现正常来水年份全线有水目标。
清流北上,不仅让河道重现波光,也让沿线农田重新“喝”上了运河水。2025年,衡水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缓解了“守着运河没水用”的困境。今年春灌时节,故城县衡水农丰农业公司负责人韩智勇站在新疏浚的沟渠边感慨:“运河水成了田间‘自来水’!”(2025年3月24日《衡水日报》2版)
生态修复不止增流补水,衡水“运河三县”各有行动:故城县划定7个乡镇生态边界,推进全域水系治理,精心打造大运河百里生态景观带,大运河故城段先后获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河北省“秀美河湖”(2025年4月10日1版);景县将运河西岸2000米以内范围设为核心监控区,在运河西岸一公里范围内营建绿美廊道,南运河景县段2023年入选河北省首批“幸福河湖”(2024年10月4日1版);阜城县对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开展常态化巡查,提升绿化水平,筑牢立体化生态屏障(2025年6月27日4版)。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在运河沿岸徐徐展开。
文化遗产 活化传承
大运河衡水段蕴藏着丰厚的文化遗产:华家口夯土险工、郑口挑水坝等水工建筑,见证着古代治水智慧;十二里庄大教堂、庆林寺塔等历史遗存,记录着多元文化交融;安陵码头、二道街等商埠遗迹,承载着昔日的经贸繁荣……
2008年,我市启动大运河“申遗”工作,将阜城县戈家坟引水闸、景县安陵桥遗址、景县华家口夯土坝、故城县郑口运河险工、故城县十二里庄大教堂5处文物点,列入河北省申报国家大运河遗产点名单。2009年,省有关部门为大运河衡水段遗产保护制定了保护规划,为我市大运河申遗工作提供了保障(2010年3月26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景县段的“华家口夯土险工”作为遗产点位列其中。2013年7月10日《衡水日报·晨刊》3版报道,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专家对该险工进行全面保护加固维修,最大限度保留其原真性和完整性。2025年,景县以“最小干预”原则对夯土险工实施保护修缮,加固本体“修旧如旧”,并系统性清理周边河道,重塑运河沿岸风貌。
2017年,河北省出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衡水段被纳入整体保护体系。2019年,故城县对郑口镇运河码头遗址进行修复,并规划建设运河文化公园。2020年,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衡水段被纳入“运河生态文化带”建设。
2024年12月10日《衡水日报》
2023年,我市出台了全省首部设区市非遗保护条例,以法治手段推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运河三县”均深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并进行沿线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运河沿线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
2025年4月10日《衡水日报》1版:故城县修缮郑口挑水坝,重现“六坝锁蛟龙”的治水智慧;修复甘陵书院、庆林寺塔等历史建筑,延续运河文脉;编纂出版《故城探源》《运河文化丛书》等文献;漳卫南运河船工号子、盐场大秧歌、武官寨运河架鼓等非遗项目,通过活态展演、数字化记录得以存续;歌曲《拉纤的汉子》斩获省级文艺大奖。
2025年6月21日4版:景县苏老家村“运河夯”非遗表演,展现夯土险工修建技艺,传承运河文脉;景县布雕画《中国大运河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用指尖艺术展示千年水工智慧;收集整理《运河号子》《安陵渔唱》等民俗曲艺,编排展演《疯秧歌》《知县筑险工》等文艺精品。
2025年6月27日4版:阜城县在魏圈村建成国内首个村级运河文化博物馆,整理编印《阜城乡村记忆》《阜城文物》《运河流韵》等运河文化书籍,创作歌曲《我的家乡运河旁》《大运河我的思念》,出版《运河少年》《运河枪声》等文学作品。
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同步发力。河北梆子“运河题材三部曲”(《桃城巷》《华家口》《运河渡口》)搬上舞台;《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发行;阜城剪纸、故城龙凤贡面等传统技艺焕发新生。2023年,故城永济渠唐宋古武城遗址群考古勘探10万平方米,发现300余米夯土墙体与大面积建筑砖瓦遗存,为运河文化研究提供新佐证……衡水,正让运河文化从“沉睡”走向“苏醒”。
文旅资源 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市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构建“1+1+6”规划体系,故城、景县、阜城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为文旅融合绘制“路线图”。《衡水市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将大运河休闲文化产业带列为重点打造的“三带”之一,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核心,串联景区景点,打造运河文游项目,塑造运河特色品牌。
2025年6月20日《衡水日报》
故城县构建“一核多线”文旅格局,将大运河历史文化公园、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故城大运河博物馆、庆林寺塔、郑口挑水坝等景点串联起来,重点打造“运河古邑”主题研学线路,擦亮“运河第一湾”文旅品牌,该线路荣获河北省研学旅游线路一等奖。延伸打造“文墨书乡”“工农智兴”“红色征程”3条主题研学线路,提升“运河明珠”文旅品牌吸引力(2024年10月12日2版)。
武官寨运河架鼓
故城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
景县打造沿运河左岸十里桃花休闲区、华家口夯土险工世界遗产文化公园等文旅项目,将大运河元素与沿线村庄完美融合,就近游、休闲游蓬勃兴起。
大运河景县段
阜城县打造魏圈村、大龙湾村、刘老人村等运河风情小镇,推进以阜城湖公园和万亩森林公园为中心的千顷洼生态旅游风景区及业态提升,“运河漫游 回望历史”运河文化旅游路线入选文旅部“春和景明”精品路线。修建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快速路以及堤顶路和连接线28公里,投资4540万元的阜城大运河国家步道项目完成前期审批,将串联梨园、玫瑰园与荀慧生故里。
阜城梨乡赏花
精品线路与节庆活动激活市场。我市推出“一日游”“两日游”“周末游”“研学游”等运河风情精品旅游线路,串联故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景县安陵运河文化小镇、阜城运河水乡小镇等项目;2022年至2023年,大运河河北段学术研讨会连续在故城举办,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共商保护良策;2024年,大运河研学旅游联盟成立,13个地区文旅部门携手开发研学产品。
几十年来,大运河衡水段历经岁月洗礼,实现华丽转身,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作为“活态文化遗产”和“生态景观廊道”重新焕发生机。未来,随着保护开发的深入,大运河衡水段将继续书写“流动的文化”新篇章,成为展示燕赵文明与时代精神的黄金纽带。
(本组配图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