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赵娇莹 康紫祎 冯少玲


“沿着这条送报小路,就是晋察冀日报社的旧址小院。小院不大,但影响很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等歌曲,还有白洋淀雁翎队、狼牙山五壮士等脍炙人口的抗战故事,都是从这里发出来,让大家知道的。”7月初,保定市阜平县马兰村党支部委员梁林江站在晋察冀日报社旧址,向记者讲述这座小院在抗战期间的故事。



梁林江向记者介绍晋察冀日报旧址。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晋察冀日报》原名《抗敌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也是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939年,时任社长兼总编的邓拓带领队伍来到马兰,在日军“扫荡”中边打游击边办报,一张张报纸散发出去后,就像一颗颗子弹射进敌人的胸膛,被誉为“民族的号筒”。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邯郸市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华北局《人民日报》。



1944年2月19日,《晋察冀日报》刊登通讯《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在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中,报社不得不经常转移,就用骡子驮上铅块等印报设备,这也就有了‘八匹骡子办报’的美谈。”梁林江说,因为铅块比较重,为了转移方便,报社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三千字内著文章”,“他们确实是‘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很了不起。”


办报之余,邓拓等报社人员也与马兰村民结下了深厚感情。至今旧址里还保存着一张完好的“公证状”,上面写明了马兰百姓借给报社的用具,撤离的时候报社对照记录一一还给乡亲们,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在那些艰苦岁月里,邓拓视马兰乡亲为亲人,马兰人也与邓拓心连心。



报社给马兰的公证状。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我听村里老人讲,由于影响太大,日军就把这份报纸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拔掉这个钉子,所以在1943年大扫荡的时候,就把马兰村包围了。”梁林江说,当时报社同志们都已转移,日军就抓住老百姓逼问报社人员下落,但没有一个人松口,最终,19位村民被残酷杀害。


对此,河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教授、博导张同乐评价,“八路军和老百姓是分不开的,是鱼水关系,正是这样一种人民战争,是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伟大的抗战精神,实际上是在这些很普通的山区小院中孕育诞生、发扬光大。”



1942年,《晋察冀日报》编辑记者合影,前排右三为邓拓。


时隔八十年,现在的马兰村,已是鲜花遍地,歌声飘扬。这份改变,离不开邓拓长女邓小岚的付出。


2003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回到马兰扫墓,看到这里的孩子们甚至连歌都唱不好。“没有音乐,生活多苦啊!”从那刻起,邓小岚就下定决心,教这些抗战老区的孩子们学习音乐。


于是,她组建了马兰小乐队,十八年如一日教孩子们音乐、改善农村居住条件,直至让这群来自太行深山的孩子们站上北京冬奥会的舞台,让如今的马兰呈现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模样。


这是又一个传奇。



2022年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这是“马兰花儿童合唱团”用希腊语在开幕式上歌唱。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邓小岚生前曾多次说,从马兰走出去的革命后代没有忘记马兰。邓拓父女用两代人的坚守,让世人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生命的回响。


“邓拓、丁一岚等众多的抗战将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了一生,而像邓小岚这些后人也传承了这种爱国精神。虽然他们都不在了,但一代又一代人将继续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在新时代接续奋斗。”张同乐说。

来源:冀云
原标题: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马兰村的生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