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郑庄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曾经只是一座种植普通大田作物的农场。12年来,从单一种植到生态养殖、从销售初级农产品到精深加工、从传统农业到循环农业……经历了一次次紧跟市场需求的果断转型升级之后,企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用“新方法”留住“老味道”


本报记者 崔玉玲 于雁 王晓


迎着5月的暖风,走进安平县西两洼乡郑家庄村的河北郑庄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庄农牧”),成方连片的小麦微微泛黄,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在不远处的加工车间里,工人正忙着生产各种面点,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麦香;在整洁、敞亮的现代化全封闭猪舍里,一头头肥壮的生猪正大口吃着自动饲喂系统投送的“果蔬营养餐”……


郑庄农牧是一家集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屠宰加工、冷链配送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牧企业,下设老家农场、老家食品有限公司、惠祥生活广场(超市)等子公司。一直以来,公司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规模化种植、养殖,聚焦品牌品质,用科技手段留住“老味道”,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升级。


转变经营思路 延链增效做强特色产业


工人在加工面点。杨雯 摄


郑庄农牧的最初业态老家农场成立于2013年,先后流转耕地3000亩。老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培培回忆:“最开始那几年,我们只是种植、销售玉米、小麦等初级农产品,收益较低。收成不好或是市场价格偏低的时候,甚至还赔钱。”如何让有限的土地产出更高,成了老家农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初级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只有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才能让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老家农场主动转变经营思路,提升科学种植能力,增上农产品加工业态,延展农业产业链,并从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寻找增值空间。


郑培培介绍:“具体来说,就是在种植环节,以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在加工环节,以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产品以新形态打入消费市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种植过程中,老家农场采购了大型农用机械、安装了先进的喷灌设施、铺设了地下供水管网,并与农业、气象等部门联合建立了农情测报站,全面监测种植区内温度、湿度、墒情等数据,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深松,有效解决了原有土地板结、有机物含量低等问题。同时,实行统一耕地、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虫、统一收割、分地块管理,实现农作物优质高产。


2018年,老家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以老家农场种植的小麦、玉米等为原料,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在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市售面粉的种类很多。很多面粉厂在加工过程中对麦粒分层研磨,会造成营养物质流失。‘无添加无提取’的传统制作工艺能够最大程度保留小麦中的营养物质,市场前景广阔。”郑培培说。


紧抓市场需求,创新经营思路,老家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仿石磨”面粉加工全自动生产线,将小麦通过无菌管道直送加工车间,采用低温研磨工艺,年可生产优质面粉3万吨。麦麸含量高于市售精制粉,售价比普通面粉高出30%,做成的馒头香甜、面条筋道,很多消费者都感觉吃出了“老味道”。面点加工生产线也同步投产,产品涵盖馒头、面条、包子、杂粮等4大类80多个品种,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增白剂。


从土地到餐桌、从小麦到面点,老家食品有限公司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扩展小麦的增值空间,形成了“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目前,小麦、面粉通过了有机产品、绿色食品认证,部分面点也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销往石家庄等地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商超和酒店。


安平居民周春开经常选购该公司的面粉、面点,并对其赞不绝口:“熥好的馒头一揭锅盖就能闻到麦香,吃起来松软可口,就像小时候的味道!”


从种植到养殖 绿色优质“水果猪”畅销


整洁、敞亮的现代化全封闭猪舍。杨雯 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对饮食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优质食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021年,郑培培发现公司旗下超市的猪肉销量很大,再加上安平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瘦肉型猪标准化示范县,养殖基础良好,于是决定抓住市场需求和地域优势,拓展养殖新领域。


郑培培介绍:“一直以来,我家习惯自己养猪自己吃,不喂饲料,只喂玉米和蔬果,亲戚朋友品尝后都说比市场上的猪肉好吃。我就想着,能不能把这种养殖方式进一步优化,用工业化、标准化手段实现规模养殖,赋能企业新发展。”


“我们创立了‘老家乡水果猪肉’品牌,主打‘四无’特色——无抗生素、无重金属、无农药残留、无兽药残留。而且与传统养殖方法不同,我们使用的是节粮型营养配方,主要采用尾蔬、尾果、尾粮和玉米,降低粮食比重。养殖时间长达8个月,150公斤才出栏,每年出栏2万头。专业检测数据显示,猪肉中氨基酸总量高于市场上的其它猪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2.9%,营养价值更高。水果中的天然糖分和水分使猪肉更嫩滑、脂肪分布更均匀,味道鲜美。这表明,我们的养殖方法非常成功。”郑培培自豪地说。


“一说起养猪,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不是工人提着大桶去猪舍喂食的景象?我们这里可不是这样。”郑培培打开养殖区的监控画面,自动饲喂系统根据生猪的不同生长周期和身体状况,自动计算并调整下料量,将饲料精准分流,饲喂量精准到克。还投放健身球让吃饱喝足的它们动起来,减肥调脂,健康成长。


投放健身球让生猪动起来。黄建 摄


工人忙着清洗尾蔬、尾果。黄建 摄


走进饲料配制车间,从周边果蔬种植基地采购的胡萝卜、苹果等尾蔬、尾果清洗分拣后被打成浆,经过密闭管道自动传送到煮锅里,再搭配上麦麸、杂粮等,经过数小时的熬煮,就成了生猪最爱吃的“果蔬营养餐”。给生猪吃熟食,是对传统养殖方式的一次创新改革。熟食喂养能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降低生猪患病风险,让它们减轻肠胃负担,更好吸收营养。


猪舍里安装了冷热空气交换系统、自动刮粪系统,温度常年保持在18℃至23℃,相对湿度控制在55%至65%,同时能够去除异味、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环境污染,有效解决了通风换气与保温相矛盾等难题。


企业还建设了屠宰生产线,产出的猪肉线下通过冷链配送直达商超,线上通过电商渠道热销,深受石家庄、北京、天津等地消费者欢迎。


种养生态循环 促进农业产业良性发展


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能够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减少资源投入,让农业产业实现良性循环。经过多年发展,郑庄农牧立足种养技术前沿,探索出“猪养地、地养猪”种养结合新模式,用创新理念助推循环农业发展。


在养猪过程中,产生的粪尿是最大的污染源,必须实施无害化处理。粪尿及污水首先固液分离,固体进入封闭温室杀菌、发酵后,直接用作底肥还田;液体通过管道排入集液池,进行厌氧发酵,降解大部分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再通过灌溉管网肥田。小麦、玉米加工产生的麸皮等副产品,又是猪的饲料原料。


种植、养殖结合,互为补充,循环利用,既解决了养殖废弃物的污染问题,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提高了地力。经过两年的对比实验,采用“猪养地、地养猪”模式,小麦每亩可增产26公斤,玉米每亩可增产60公斤。


谈及今后的发展,郑培培信心满满:“我们刚从德国引进了肉制品深加工生产线,准备生产德式香肠、中式卤货。现在正紧张地调试设备,6月份投产。还计划再流转万亩土地、引进油料加工设备、成立农机服务站,以及在周边农户中无偿推广‘水果猪’养殖,并统一回收生猪,带动大家一同增收,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