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这些疏解项目,一天一个样


——京津冀瓣瓣同心故事(一)


  5台塔吊耸立在工地上,运送建材的卡车进进出出,8台挖掘机正在进行挖土作业,100多名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4月28日,走进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第一组团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映入眼帘。


  “第一组团项目建筑规模8.3万平方米,包括4栋宿舍、钢铁书院及综合楼共6栋单体建筑。如果你们早两天来,能看到8台打桩机一起打桩的壮观场景。现在建设进展很快,每天都呈现出新面貌!”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建设项目指挥部工程建设管理部干部李文桦笑着说,目前项目已经完成CFG桩施工,很快就能冲出“正负零”。


  建设现场如火如荼,而在办公区的电脑屏幕上,项目的建设进度清晰可见,工作人员不到现场就能看到每一个施工细节——这是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的一套涵盖人员智慧管理、安全智能监控、智能物料管控等功能的“智慧工地”系统。


  “这套系统能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全面、智能的科学管理和监控,进一步提升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在智能技术的赋能下,项目预计年内实现主体结构封顶,2026年10月完成竣工验收。”李文桦介绍。


春日的雄安新区启动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疏解项目建设加力提速。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 摄


  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项目“一天一个样”,是雄安新区拔节生长的缩影。8年多来,雄安新区始终锚定“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的初心,多措并举推动疏解项目高效落地。目前,北京援建雄安新区的“三校一院”已办学开诊,运行良好;中国星网已于去年10月迁驻雄安新区;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大楼内部正在精装修,中国矿产总部项目主体结构已开工,首批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加快建设;第二批清单疏解项目基本选址已经落位,第三批清单疏解项目正有序对接推进。雄安新区承接疏解工作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清单疏解稳步推进,市场化疏解也在加快布局。在雄安新区启动区燕赵大街与渥城路交叉口东侧,3栋端正大方、融合绿色与智慧设计理念的建筑巍然矗立,这里就是中国移动(雄安)智慧城市科创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科创中心”)。


  4月24日,记者来到中国移动科创中心门前,只见1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铺地砖、种绿植,运送家具和办公设备的车辆进进出出。


  “这3栋建筑的面积达15万平方米,内部装修已经完成,我们正抓紧完成最后的环境美化工程。”中国移动园区建设发展公司高级专员谢中华表示,中国移动科创中心预计于5月底投入使用,届时有600多名员工入驻办公。中国移动科创中心将着力打造产品研发、行业洞察、市场拓展三大功能,服务新区信息化和智慧城市融合发展。


  与中国移动科创中心一街之隔的中国联通雄安科技创新产业园(一期),已进入装修收尾及验收阶段;而不远处的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建成投用。其他市场化疏解项目也纷纷加快落户雄安的步伐。


图为4月30日拍摄的中国星网总部大厦。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央企在雄安设立的分支机构已超过300家。随着雄安新区承接疏解加力提速,疏解落地项目也日益呈现出链式、集群式发展的新特征。


  4月25日,走进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雄安科创中心项目现场,30栋住宅楼以及3个产业地块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机构租赁三个地块13栋楼正在进行基础施工。“住宅即将封顶,产业地块计划6月底封顶,年底交付使用。”该项目总工程师岳建忠介绍。


  “中铁雄安科创中心是中国中铁产业集群入驻新区的总部基地。中国中铁将全产业链协同,与疏解院校、科研、金融等机构广泛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推动雄安新区创新要素集聚与成果转化。”中国中铁雄安区域总部综合部副部长郭跃峰说。


  中国中铁是央企集群式疏解落地雄安的代表。2022年11月23日,中国中铁举办了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揭牌暨启动仪式,宣布旗下多家企业同步整体搬迁到雄安新区。截至目前,中国中铁在雄安已经设立了区域总部,成立了中铁(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并有16家三级子公司、17家分公司落户雄安。


  “以往,疏解企业来到雄安多属于物理空间上的转移,而现在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生态迁移’正在成为主流。”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李国安介绍,链式、集群式疏解的出现,正在持续夯实雄安的产业根基。


  疏解项目“一天一个样”的背后,发生变化的不仅是一栋栋楼宇的高度,更是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深度。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科创要素加速汇聚,产业链条日臻完善……未来之城正以创新之笔,持续勾勒高质量发展的壮阔画卷。(河北日报记者 康晓博)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编辑:贾扬阳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京津冀瓣瓣同心故事丨雄安这些疏解项目,一天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