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静正在为学生解答问题。
申静
衡水市第十三中学化学教师。多年任教高三毕业班,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教学成绩优异,参与教育部级子课题、河北省“十三五”、衡水市“十四五”规划课题研究并已结题,2018年担任 《金太阳导学案》 的副主编工作。
教育的本质,在于爱的传递。14年前,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也正是这份对教育事业的深切热爱,让我在教学的日常中保持持久的热情与不懈的耐心,让知识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温暖而坚韧的力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来到十三中14年,见证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发展,来源于十三中人持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解放生命,激爆潜能,超越每刻,卓越一生”的激潜教育理念。这种精神力量正是我热爱教师职业、愿意为之发光发热的理由。
十三中党委书记白祥友的“校长书签”中有这么一句话:教育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求知欲源自好奇心、创新力出自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个名叫佟强的化学爱好者。佟强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是对复杂的化学公式和实验步骤感到困惑。他的成绩虽然不错,但总是在实验操作上显得有些笨拙。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的热爱,我决定将化学课堂变成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我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化学实验,让佟强亲手操作,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我让他进行硫酸铜与铁的反应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和固体颜色的变化,让他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的神奇,真切地明白西汉刘安 《淮南万毕术》记载湿法炼铜“曾青得铁化为铜”中所蕴含的化学变化。在胶体这一节,教材中是通过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来进行丁达尔效应的实验,而生活中牛奶、豆浆、果冻等都是胶体,用激光笔垂直照射这些胶体,就能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或者拿个小喷壶在空中喷一些自来水,拿激光笔照射,也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这些随手可做的化学实验,让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活无处不化学”。
在实验过程中,佟强开始展现出他的探索精神。他不仅准确地完成了实验步骤,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察和想法。比如,针对丁达尔效应的实验,下课后他又收集了鸡蛋清、肥皂水、红糖水进行了实验探究。他的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开始主动寻找化学知识背后的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基于对化学的热爱,佟强的化学基础还是很好的。习题课时,他总是积极地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但是往往因为准备得不够充分、思维不够缜密,从而不能准确表达,很多次都能感受到他的失落。但是,我能感受到他的化学思维非常活跃,很多想法是非常好的。比如,在讲解平衡移动模块时,对于连续多个反应,这么多年我一直采用列“三段式”的方法解答,而佟强提出了用元素守恒的思想进行解答。这种方法思路更加清晰,还大大减少了计算量,无论是平行反应,还是连续反应都很适用。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在之后遇到类似题型时,都会用元素守恒的方法进行讲解,在陪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师生也实现了教学相长。慢慢地,佟强有了新的想法会提前与我沟通。得到我的肯定后,他再充分“备课”,想好怎么把他的想法用最精练的语言分享给同学们,最后再在课堂中进行展示。这样一来,更加提升了他的自信心和表达力,进步更快。
我还鼓励佟强参加学校的化学竞赛。竞赛中,他不仅解决了难题,还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佟强不仅在化学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知识。他变得更加自信和勇敢。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对化学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面对挑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发现自我、塑造自我。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知识,探索世界的奥秘。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我们的任务就是发现这些闪光点,并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他们发挥出来,通过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们破茧成蝶、展翅飞翔。
作者:衡水市第十三中学 申静
(图片由衡水市第十三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