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不喷洒除草剂的农场会是什么样子?
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杂草丛生、病虫肆虐、农作物凋敝。
但是这家位于桃城区赵家圈镇的家庭农场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
农场由衡水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文丰创建,10年来他坚持用自然农法发展生态农业,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不打草剂,各种野草和果树、庄稼在这片“小森林”里和谐相处,形成了完整的生态良性循环系统,最终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其实践经验被全国多个高校、世界生态农业爱好者争相学习,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纯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大暑时节,记者走进位于赵家圈镇杜家村的世外桃源农场,探寻生态农场建设的“衡水样本”。
和谐共生,区域良性生态循环能力不断增强
7月31日下午4点,午后户外近40度的高温,走在世外桃源农场里却没有想象中的炎热。
在农场转转,目之所及都是植物:高挺的向日葵挨挨挤挤,玉米大豆相伴而生,几颗枣树幼苗在田垄摇曳,果树旁又有几畦大葱。田间树下杂草遍布,蔓延的野草甚至遮蔽了小路。
外行眼中毫无章法的试验田,却是多年来杜文丰刻意为之:“我用的是和谐共生农法,简单地说就是遵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杜文丰介绍,他的农场里从不打药,也不用化肥、除草剂,生生不息的野草滋养出健康的土地,肥沃的土地又孕育生长出健康的果实,园子里以草为媒介建立起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天然循环由此产生。
“这院子里的荷塘,可不单纯是为了观赏,里面种植了荷花、水草等多种水生植物,养殖了各种鱼类,种植、养殖过程中池塘产生大量的氮、磷等天然肥料,将池塘养殖尾水用于灌溉,就实现了养殖尾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同时,池塘也是青蛙、蜻蜓等生物的繁育栖息地,青蛙、蜻蜓多了,害虫自然就少了;水源也是燕子、麻蜥蜴、刺猬等益鸟益兽必不可缺的,有了水源,鸟类就会只吃害虫,从而少祸害果子和农作物……”在杜文丰口中,农场的一切都有着妙用。
“池塘养殖—自然肥水—农田自用”“秸秆残果收集—自然发酵肥料化—田间应用”“花开有授粉昆虫、病虫防控有天敌昆虫、昆虫有生存环境”……农场里一个个农业“小生态良性循环系统”逐渐建立,鸟类、昆虫类、蛙类多了起来,“树上枝繁叶茂、果实累累,树下草类丛生、昆虫平衡繁育,空中鸟类聚散飞翔、果鸟和谐共处”的场景成为常态,区域生态系统循环能力不断增强。
很多人“吐槽”杜文丰的农场杂草丛生、不够整洁有序,可在杜文丰看来,这些杂草才是最重要的“宝贝”——园区没有裸露的土地,全都覆盖着杂草及大量功能性植物,这些植物吸引了天敌昆虫、授粉昆虫及其他土壤生物,用来维持田间生态系统的平衡;果园不冬耕,树下不除草,修建的枝条不粉碎不出园,创造出昆虫的繁育和生存条件,昆虫只有安全越冬才可以存在和发展;当田间出现了大量瓢虫、草龄、螳螂等有益生物后,以虫治虫,果树上有害生物明显下降;杂草不仅为有益生物提供栖息的生活场所,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夏天抵抗高温干旱、冬天为果树抵御严寒,在为土壤微生物繁衍提供优良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不投入化学物质,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丰富,这些生物间接将土壤中的矿物质释放出来,供植物根系吸收;草及农业废弃物又以肥料形式回归土地,既补充土壤养分,又促进了农场作物的健康生长。
最美味的佳肴,往往源自于最天然的食材。起初农场里的蔬果因为拒绝使用化学产品,外形不及市场上的光鲜亮丽。但几年坚持下来,各种水果的甜度、香气、口感逐年提升,加之营养丰富,顾客都说尝到了儿时的味道。在朋友的口口相传下,农场的果蔬有了大批忠实“粉丝”,常常还未到采摘时节就被高价抢购一空。
多年的理论钻研和躬身实践,杜文丰总结出一套全息生草法恢复重建农田生态系统的独家“秘籍”,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农业专家在实地参观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河北农业大学葛文光教授参观后忍不住感叹:“桃城区世外桃源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干干净净的生态环境、安安全全的食材。”
匠心独具,充分挖掘核心种质中的优质基因
除了不打农药、不用化肥,世外桃源农场的果蔬、农作物还有一绝:每棵果树、每行农作物都属于不同的品种。
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匠心独具。
这一切,都源于杜文丰对于一颗颗“老种子”的坚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 传统农作物品种就退出了农民的种植“舞台”,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杂交品种。
“我们总觉得现在的食品没有小时候的味道,就是因为地方品种越来越少了。”虽然口感好,但由于产量低、抗病性差, 老品种都被更适合现代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商业品种取代了。
可杜文丰对于老种子有着自己的见解:新品种产量更高、抗病性更强,在生产上更具优势,但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思考,老种子减少也意味着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产上应用品种遗传背景过于狭窄并不利于农业抵抗自然灾害风险,况且许多老品种都有着独特的优点,并非一无是处。
出于对老种子的迷恋,多年来,杜文丰下大力收集具有独特基因特性的“老种子”,从全国各地收集、保育的农作物“老种子”达到了1000余种,其中大豆300种、小麦50种、西红柿270种等。
老品种虽然有短板,但是经过现代育种手段,潜力巨大。以园区大豆为例,部分老种子品种经过繁育,其大豆异黄酮含量最高可达920mg/kg,是杂交大豆的10多倍。在收集老种子的同时,杜文丰下功夫做好良种培育,目前园区共有农作物实验基地100余亩,共种植大田作物和各种果树5000多个品种,主要培育无花果、黑杏、红肉梨等,已育成多个品种并结果。文丰农业也是国内首家自主培育黑杏的企业,“黑杏新品种的选优研究试种及生态循环种植技术”被桃城区科技局立项。特别是园区无花果的培育,目前已达到1000多个品种,是全国无花果品种最全的资源圃之一。
农业发展“种”为先,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种质资源都是非常宝贵的战略资源,它们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充分挖掘核心种质中的优质基因资源,提高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利用效率,文丰农业注重加强与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对接,开展种质资源基因测序。2021年与浙江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达成引种合作,并参与出版了《图解无花果栽培与加工》(为此书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参数和数据)。2023年与中国农业大学马会琴教授无花果团队合作开展无花果DNA测序项目,被中国农大授予合作单位。
生态循环,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
有人疑惑,不用化肥,不打农药,任作物自然生长,这和传统农业有何不同?
杜文丰细细解释:农场里不用化学药品,但并不代表对作物生长放手不管。麦田里最主要的杂草是麦蒿,麦苗长到30厘米左右时,人工除草一遍,再生的麦蒿基本不会威胁到小麦生长,而适量麦蒿散发出的气味还可以趋避蚜虫;玉米出苗后,第一场雨水过后,将杂草用小型机械清理一遍,之后再长的野草都会比玉米苗低,直至成熟收获;大蒜根系分泌物有抑制土壤有害物质的作用,作为功能性植物它与其他农作物、果树间作,可以为其他植物“保驾护航”……一句话,生态农业绝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将生态学、生物学、生物防治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现代科学融会贯通,以保证农产品的品质。
农场果树种植的几个数据给出的答案更为直观——农药化肥使用量为零,每亩可节约农资费用500元;苹果亩产量能达6000斤左右,虽然只是常规苹果树产量的80%左右,但售价却是普通苹果的2至3倍、甚至3至5倍,亩均收益较常规种植可提高30000元。
近年来,杜文丰一直致力于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多次走进其他种植大户田间,宣讲化肥农药减量增产技术,两年来辐射带动桃城区赵家圈镇、邓庄镇等地30多家农业经营主体改变经营理念,应用化肥农药减量增产技术5万余亩;面向全国公益网络授课达200余次,带动全国各地100多个农场经营者改变了种植理念,实施了生态循环农业种植。
与此同时,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与文丰农业达成人才培养协议,组织青年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到园区实习实训,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力量。文丰农业也依托园区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知识更新和生产技能培训,培育了一大批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青年职业农民。
这样的成绩,让杜文丰更加坚信:生态农业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既不会有因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恶化、农残重金属健康风险、作物品种多样性消失、生态系统破坏等环境成本,同时又高附加值、高效益,真正是低投入、高产出,可复制、可推广的。
生态农业行不行,最终还要在效益上“见真章”。农场经营过程中,杜文丰对于下一步发展也逐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农业只做一产效益有限,要想把生态农业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带动更多新农人加入,只有二三产融合发展,才能把生态农业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有机农业才会有更大出路。
依托农场高质量农产品,公司与河北科技大学韩俊华教授团队就黑杏功能饮料研发达成合作协议,攻关如何在不使用化学添加剂的情况下,基于生物发酵技术对黑杏功能性物质进行提取,打造高质量有机饮品,目前项目研发已基本完成;同时,公司与衡水学院吴荣荣专家团队合作,也就豆类深加工项目达成了合作协议。
“目前公司的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与各专家团队的合作也非常顺利,下一步就是按计划推进,相信在两到三年内就能见到一个大的成效。”谈及发展,杜文丰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