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衡水市安平县东寨子村,一幅清新秀美的田园画卷徐徐铺展——白墙灰瓦的农舍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纤尘不染,新植的行道树郁郁葱葱。远处阡陌纵横的田野间,嫩绿的麦苗在春风中舒展腰肢,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处处洋溢着盎然生机。
“瞅瞅现在这模样,谁敢信咱村以前畜禽粪便满街堆?”东寨子村党支部书记齐增军站在村口的小广场上,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村庄,眼中满是感慨,“早些年为了发展产业,环境遭了殃。一到盛夏,腐臭气息四处弥漫;秋收过后,秸秆焚烧的浓烟遮天蔽日,不少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日子别提多难熬了。”
曾经饱受污染困扰的东寨子村,如今搭乘循环农业的“绿色快车”,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生态宜居的华丽转身。这场蜕变的“密码”,就藏在村子附近的京安现代农业园区中。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裕丰京安公司年可产种猪8万头、出栏商品猪26万头。30多万头生猪,一年产生的粪便和废水达几十万吨。然而,步入厂区,设备林立、道路整洁,丝毫未见传统养殖场污水横流、蚊蝇肆虐的景象。“秘密都在脚下!”京安生态集团负责人耿琰指着地面神秘一笑,原来,公司在猪舍下方创新铺设了精密的管道网络,生猪粪便刚一产生,便顺着管道“奔赴”沼气发电厂,开启“变废为宝”的奇妙旅程。
在沼气发电车间,巨型发酵罐巍然矗立,仪表盘上的数据不停闪烁跳动。“生猪粪便和秸秆经过厌氧发酵,会转化为清洁能源沼气。”耿琰介绍道,“沼气不仅能发电并网,每年贡献1512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提纯后的生物天然气,还能满足周边1万多户居民的日常炊事和冬季取暖需求。”而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也物尽其用,摇身一变成为优质的液态、固态有机肥,25万吨的年产量有力支撑起周边村庄的有机耕种,滋养万亩良田。至此,“气、电、热、肥”形成多元联产模式,成功构建起种植、养殖与能源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不仅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更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最终打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创新范本。
安平县东寨子村的变化,只是衡水市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造循环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衡水市农业农村局立足各地种养业发展布局和市场需求,积极争取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利用项目。工作人员深入基层调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创新推出5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构建起具有衡水地域特色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
“这五种模式各有千秋、互为补充。”衡水市农业农村局科学技术科科长赵晓冬解释道,以裕丰京安为代表的三产融合模式,发挥了企业龙头优势。引入第三方力量的武强县聚碳生物科技公司,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处理领域深耕细作。深州米森养殖公司则以种养结合为核心,打造出完整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景县华宁养殖场凭借机械发酵罐技术,实现了中小养殖场粪污的高效处理与转化。此外,我市还积极助推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建设堆粪场、污水沉淀池等设施,将固液分离还田利用模式落到实处。
如今,这些创新模式已在衡水大地开花结果。截至目前,全市现已培育2家沼气发电企业、3家生物天然气生产企业和10家有机肥生产企业,每年可处理畜禽粪便158.2万吨、利用秸秆110.8万吨。曾经令人头疼的农业废弃物,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绿色能源和优质肥料,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也为生态衡水绘就新的绿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