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位于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历史上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有史以来,各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依存、冲突、交流、融合,形成了承德得天独厚、丰富灿烂的文化符号:红山文化、长城文化、民族融合、塞罕坝精神……历史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它可以为社会注入创新的活力,催生新的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承德篇章的起步之年。以文化为引领、以旅游为形态的区域内生增长模式,已经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必然选择。文旅事业关联着人们对“诗和远方”的美好想象,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文旅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承德文化、承德精神、承德价值。


“三道长城”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新划定了承德历史文化的分界线,用“军事固态长城”“民族融合长城”“绿色发展长城”三个历史性阶段,全新解读承德区域的历史文化,以简洁明快的理念,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具文化价值的融合体验,建立符合国情的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与创新路径。


“三道长城”理念,优化承德历史文化传播效果


承德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历史文化创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三道长城”理念,从文旅融合视角体现了承德传承历史文脉、构建现代都市、繁荣文旅生态、激发城市活力的功能,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做出探索实践。


第一道“军事固态长城”——各民族之间冲突、迁移与融合。承德地域自古为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交往的接合部,是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区域,同时也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错地带,而文化交错必然会产生更富有生机、极具创造力的优秀民族文化,从而使承德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文献记载:“长城以外古为引弓之国,建庭卓帐,迁徙无常。”《史记》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之。”(《史记》卷110《匈奴列传第五十》)万里长城从燕赵起,中经秦汉,直至宋明,上下二千多年,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中华民族南北分治的象征,是中原农耕帝国和北方游牧帝国长期互相并存的历史见证。各民族互相侵扰、互相冲突的战争在承德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长城起到了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城在其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其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它一方面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边外开发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第二道“民族融合长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天下统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在清代反映得最为突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每一处景观从构建到题名,无不渗透着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因素。康熙皇帝借鉴历代帝王治国之道,打破长城内外界线,实施“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及“以德为卫”“以兵息兵”的军事策略,最终实现了天下统一,承德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特殊区域。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是承德这座山城的灵魂和生命线。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完成了山庄和周围寺庙的主要工程,皇帝每年有半年时间住在这里,联络边疆少数民族王公贵族,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处理国家统一和边疆民族问题,因而成为当时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从文化的角度来说,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形成了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迹,此道“民族融合长城”融汇于承德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成为它的灵魂和生命依托。


第三道“绿色发展长城”——铸就了绿色传奇的精神伟力。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半个多世纪,112 万亩人工防护林,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林场工人用实际行动创造的绿色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汗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此道“绿色长城”把塞罕坝精神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加快把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立足国际生态旅游城市定位,做好“文化+”文章,推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体融合,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道长城”理念,促进承德长城绿色经济带文旅深度融合


在《承德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5年)中,把承德文旅深度融合列入事关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工程。对承德来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三道长城”理念正是在深挖承德丰富的文旅资源,其划分彰显出了承德独有的文旅特色,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创新创意范例。


文化赋能成为文旅融合的关键变量。文化创新驱动着旅游增值,文化越来越成为文旅核心生产力。承德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堪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个缩影,也是这座塞外明珠秀美山城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城市本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载体,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建设中留下深深的历史足迹,成熟的城市离不开历史文化发展的根脉,“三道长城”文旅绿色经济带的划分,为历史文化遗产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2022年已经成为旅游行业重要的分水岭,旅游地域疆界已经被突破,旅游产业正在朝新的文化附加值出发,文旅融合背景下需要寻找新的思路。


文化和旅游“融”得自然、“合”得协调。文化加上创意塑造出的意境是独特的,它可以让历史站起来、让文化醒过来,以专业塑品牌,可以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在文旅融合时代,“故事力”就是“影响力”,讲好故事,归根结底靠文化的积淀和输出。承德拥有“5000年红山文化、1000年契丹文化和300年山庄文化”的丰厚家底,激发它们的活力,打造出响亮品牌,承德文化才能流光溢彩。“三道长城”文旅绿色经济带的划分,是能够和当下的生活有链接和互动的关键点,把这种有生命力和当代活力的文化挖掘出来,真正激活它,并赋予其时代的精神,形成文化图腾。


让承德的“诗”和“远方”相得益彰。未来旅游的本质,不是消费大山、大水,而是消费其背后的文化附加值。用户的旅行动因可能不再是为了到达,一首诗、一支歌、一部电影、一本漫画……都有可能带来一场旅行。打卡一座城市的文化场馆,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从旅途的“可选项”变成了“首选项”,通过文旅融合,让建筑空间成为市民和游客的精神家园。“三道长城”文旅绿色经济带的划分,不断丰富承德城市文化品牌内涵,为推动承德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更多力量,用“诗和远方”创造更多幸福美好,让旅游强市的大文章有诗意更有温度、有远方更有未来。


以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承德文旅美好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旅游发展观,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下,承德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大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旅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三道长城”理念,为打造承德文旅高质量发展献力献策,使中国式现代化承德篇章落地见效。


把握文化价值引领,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旅融合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实践路径,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三道长城”理念突出了文化旅游景区特色、重视文化旅游的内容输出,文旅融合发展不能只对传统景区进行简单的文化包装,应对历史文化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层次挖掘,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深度,充分展现承德文化、承德精神、承德价值。


媒体融合时代下,拓展多种传播途径与方式。媒体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也是我国媒体当前的传播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使得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寻找文化之根、历史之源,聚焦承德在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事件、人物、故事,着力反映承德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因此,在承德文旅发展过程中,将承德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全程,用景点贯穿承德的发展历史,讲好承德故事,充分利用已有的传播主体、拓展新的传播主体、拓宽传播渠道,承德记忆以更有创意的方式打开,详细规划地传播,可以让广大受众通过历史文化的人文切口,去了解、认识、信任一座城市,达到城市品牌建设的目的。


构建承德长城绿色经济文旅融合,提升生态旅游绿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和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进一步发掘承德历史文化遗存,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承德模式。

来源:河青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