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料做减法,用双手赋予木头新的生命,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喜欢并享受制作的过程。”手艺人张春忙的话语中满含对木雕的热爱。


天气清和的五月,走进桃城区三徐庄张春忙家中,庄严大气的仕女像、躯体灵动的蜗牛、蓄势待发的青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木雕作品陈列在工作室的柜子里,仿若下一刻就能活动四肢,跳脱出来。


与木结缘“定终身”



55岁的张春忙,与木结缘已有33年。


张春忙从小内向恬静,平时就喜欢在家临摹照片,有时用烧火棍在地上画;有时拿手点水在桌面上画;有时在废旧的书本上画,任何地方都能成为她的“画布”。


1991年,张春忙来到腾达家具雕刻厂,当起了学徒工,因为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后期在雕刻厂做设计图纸工作。1993年雕刻厂解散后,张春忙在老家彭杜村乡范家庄村开了个家具作坊,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做,博古架、官帽椅、八仙桌……仿古家具作坊搞得有模有样。朋友纷纷敬佩她的勇气,“比男人也不遑多让,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2001年,有位木雕爱好者拿着两块硬木料找到了张春忙,言称是行内人介绍来的,想请她做两个摆件。


张春忙拿到这两块木料就琢磨,开始没什么头绪,于是到衡水市古玩城寻找灵感。她蹲在字画摊子前一本本翻阅,一蹲就是一上午,连续去了两次,终于心满意足地抱着几本书回家了。张春忙又结合木料的形状,精挑细选了许久,最终选择制作“八仙过海”主题的浮雕。



画草图、打胚、去料、精修、打磨、上蜡,耗时1个月,原本一块平平无奇的木疙瘩,在张春忙的巧手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张春忙伸出左手食指说:“当时适合做木雕的只有6把小木凿,那两块木料材质都很硬,做起来费了很大力气。有次凿子走偏刺穿了手指肚,当时也没想太多,缠了绷带继续干。”


图案随机应变、去料减压放松、雕刻精致细腻……浮雕作品“八仙过海”的完成,让张春忙体会到了木雕制作的乐趣,“木雕是充满张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品。”


勤奋自学“起高楼”



这次与木雕的“偶遇”,让张春忙对木雕情有独钟。她认为,不管是好木还是朽木,只要抓住特点,都可以令其再次焕发“新魅力”。


张春忙开始不断钻研木雕,看书、练白描、请教同行。有时遇到创作瓶颈,就去外地观察别人的作品,保定曲阳的石雕、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古玩、廊坊浮雕陶艺等,都是她学习的对象。


“艺术是相通的,不能只局限在木头里,思想要灵活。”木雕工艺从粗糙到活灵活现,都是张春忙一点点摸索学习出来的。



四张老木桌子拼成了张春忙的日常工作台面,木工车床、台式砂轮机、多功能台钻、牙雕机、成卷纱布和砂纸、上百根不同型号的钻头,以及不同功能类型的雕刻刀挤挤挨挨地摆在上面。地面上则堆积着大小不一的木料,有黄杨木、花梨木、桃木、紫檀木……还有一些略带泥土的树根。


张春忙微微佝偻背部、左手持木料、右手紧握钻把,随着“嗡嗡”作响的钻头高速运转,木屑随之洋洋洒洒飘飞出去。张春忙说:“小的手把件几天就能做好,但是大的摆件,尤其是人物摆件,就得大半个月才能完成。作为手工艺人,木雕的每一刀都是不可挽回的,都要仔细斟酌。”


张春忙介绍,一件木雕作品的好坏与原材料有更直接的关系。木材木质坚韧、强度较高的木料,制作出来的木雕才能保持更完美的状态,不会轻易开裂、变形。木料到手的第一件事,就是除去腐木,“切除不好的地方,才能给接下来的雕刻打稳基础,不然雕到一半,料子裂了,多闹心啊!去料是去糟粕,有舍才有得。”张春忙总能在雕刻过程中发现人生道理。


学无止境。每到周六,张春忙就去古玩城溜达,留意相关书籍和木料。这一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工作室里摆满了这些年她搜集回来的书籍画本。


与时俱进“走潮流”



“以前年轻的时候热衷做大件,追求把人物脸‘开’好、衣褶做飘逸、工艺做繁复,看着大气。现在岁数大了,更加留意自然生态,倒是越来越喜欢赋有寓意的手把件了。”张春忙把玩着名叫“平安葫芦”的桃木手把件说道。


鱼缸里的金鱼、石头下的蜗牛、衡水湖里的莲蓬,都是张春忙的灵感来源。偶尔去乡下搜罗木料时,一些不起眼的树枝和树根,在她眼里都是宝贝,“拿回家风干透了,去皮打磨,再根据形状挖掘特点,像是在挖宝藏一样,很有乐趣。”张春忙笑道。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张春忙的思维也与时俱进,拿着手机看各地知名的木雕、牙雕、根雕师傅直播。去年还在网络平台认识了根雕大师樊文峰,并点赞、关注、加入大师团队,每天晚上蹲点观看樊文峰的教学直播,经常忘了吃饭,忙得不亦乐乎。张春忙的女儿为此笑叹“自愧不如”:“她太入迷了,我这个年轻人都没她学习的劲头。”


近些年,张春忙在网络视频平台发布的作品不少,播放量、点赞量却不是很乐观,她又开始琢磨如何把互联网平台数据搞好。“我想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了解木雕工艺。现在不少年轻人开始自学木雕,我看到他们就想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或许我的作品偏向传统主题,但是工艺是一样的,我希望通过直播能给他们带来一点技术帮助。”


创作之余,张春忙也在思考如何将传统木雕进行转型。她表示,木雕是一种统称,每个时代都有符合时代审美的流行元素,木雕内容应该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演绎新的生活气息,用“老艺术”说“新话题”,缩短传统艺术与群众的距离。


“做木雕需要减法,但是人生需要不断做加法,不能停在原地固步自封。现在社会发展得多快啊,以前想学学不到的东西,网上遍地都是,我可得珍惜!”说罢,张春忙又投入了互联网知识的海洋……


见习记者:薛涛

摄影: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