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法帖《仲尼梦奠帖》木制拓版。杨雯摄



国家级非遗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广民正在雕版。尚长治摄



研学活动中,学生们在阎庄法帖展览馆欣赏书法拓片作品。亚世浩摄



李广民清理刻好的雕版。尚长治摄


【山河遗珍】


“入刀要稳准狠,走刀要力道均匀,持刀要倾斜有度。将冲、切、挑、钝等刀法融会贯通,让字口清晰流畅自然,才能完美还原书法原作的笔锋韵味。”在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文旅局法帖雕版拓印工作室,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广民正手握拳刀在木板上龙飞凤舞。他一边展示精湛的刀工,一边为爱好者讲解。


法帖是将名家书法墨迹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的帖本,是书法艺术传承与研习的重要载体。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历史悠久,兴于明,盛于清,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技艺将雕版和拓印有机结合,凝聚了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传拓术、装帧术等多种传统技艺的精华,是石刻法帖的延续,更是中国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的先驱。“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书法原作的神韵,让后人得以通过拓片,一窥古代书法名家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李广民介绍。


明代永乐年间,衡水阎家庄村一位阎姓商贩发现,历代名家书帖深受当时读书人追捧,可碑刻拓印携带不便且制作不易。于是,他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盛产的杜梨木替代石板进行雕刻。从此,这门独特的技艺在衡水生根发芽,世代相传。因此,“衡水法帖”也有“阎庄法帖”之称,阎庄亦被称为“中国木刻法帖第一村”。


“清末民初,鼎盛时期,全村家家户户都会刻印。我们村刻印的法帖在天津、北京、山东、山西等地都非常畅销。北京琉璃厂就有十余家阎家庄书帖店,像声名远扬的‘怡墨堂’‘蕴竹斋’等。”阎庄法帖展览馆负责人闫辉介绍。


近年来,衡水市政府和社会各界致力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举办多种展览和讲座,普及和推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1994年,衡水法帖博物馆建成开馆,馆内收藏历代名家书法雕版真迹。当地依托博物馆馆藏的书法文物展品,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沉浸式研学活动,让参与者在笔墨实践中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


工作之余,从业36年的李广民积极投身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的传承,为非遗爱好者们提供指导与帮助。“目前,跟随我学习法帖雕版拓印技艺的有12人。我一定担好传承人的责任,努力让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新的光彩。”


闫辉则创办了阎庄法帖工作室,进行衡水法帖创意产品的设计、制作和销售。除了传统的名家书法,他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地域文化特色,让这门古老技艺更贴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我们正在设计制作一款《十八酒坊盛景图》法帖作品,再现滏阳河两岸酒肆兴隆、商贾云集、百业兴盛的场景。”他希望通过创意产品让衡水法帖从古籍记载中“走出来”,成为衡水文化传承的新名片。


(本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杨雯)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河北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 铁笔刻春秋 墨韵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