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市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衡水篇章奋勇前进。新春将至,年味渐浓。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记者将深入基层一线,走乡村、入社区、进企业,为读者带来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鲜活报道,展示各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身姿,描绘生机勃勃的城市风景和崭新气象,记录百姓美好新生活和新收获。敬请关注。


1月23日上午,室外寒风瑟瑟,饶阳县大尹村镇的众瑞种苗基地温室里却温暖如春。苗床上,一排排育苗盘摆放整齐,嫩绿的幼苗长势喜人。



基地负责人杨姗姗打开手机,点开专门管理棚室的APP,各个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口大小等信息一览无余。“该浇水了。”她拿起遥控,对准棚顶一摁,自动喷淋装置便从棚室一头缓缓启动,沿着棚顶管道匀速前进,水雾均匀散落在每一株幼苗上。


“以前浇水全凭人工,费劲儿又费水。现在有了这个‘好帮手’,浇水匀实还省事。”杨姗姗非常高兴地介绍着,去年她家新建了9座全钢架无立柱新型日光温室,得益于棚内立体空间大,全部安装了智能化设备,并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实现对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还能实时监测棚内的环境参数。有了这些设备,温室里可以实现四季无缝衔接式育苗,预计年育苗超6500万株。


然而就在5个多月前,一场洪灾,冲垮了杨姗姗家的数个传统温室。“棚里的西红柿、甘蓝、茄子苗全都被淹了,真是又心疼又着急。”杨姗姗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叹息不已。


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大尹村镇党员干部组成的灾后重建帮扶队伍进村入棚,帮受灾农户排水排涝,联系施工队伍抢修棚室。此外,他们还先后组织100余名大棚种植户前往山东寿光、保定清苑、廊坊永清、秦皇岛抚宁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让种植户们坚定了恢复重建的信心。



“现在,我们用手机就能看到棚里温湿度和幼苗的长势,还可以线上调控风机,随时对棚里的温湿度等进行调节,很智能、很方便。”杨姗姗又高兴地介绍起基地里隐藏的其他“黑科技”——传统大棚过冬用的保温棉“变身”成了自动卷帘机,一摁按钮,十几分钟就完工,免除了大量人工铺卷棉被的成本;他们的棚室薄膜是一种特殊材质的温室日光膜,厚度比常规塑料膜薄0.2微米,透光性、保温性更强,能让大棚里的幼苗更“欢快地生长”;温室内顶部每隔3米配设了一盏补光灯,光照不足的时候能及时补光……


“这种新型温室不同于原来的土墙结构温室,它们钢架高约4.4米,宽15米左右,长达百米,少了土墙和石灰立柱,种植面积比传统温室大1/3,有效利用率能达到92%。”大尹村镇党委书记刘立更介绍说,新型温室内均配备自动化设备,不仅省水省工省时,抗风灾、雪灾、洪灾的性能也大幅提升。


考虑到这种温室建设成本相比传统大棚要高,去年,饶阳县出台了建棚补贴政策和贷款贴息政策,同时对接农行等金融机构,以“党建+信用+金融”的模式,由村党支部为农户进行信用担保,农行等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无抵押、低利息贷款,解决农户生产经营的资金难题。


如今,在饶阳县,充满“科技味”的新型温室越来越多,干群一心化危为机,不断推动设施农业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智慧温室里长出“科技苗”,孕育出增收的新希望。目前,饶阳县已修复棚室18000多个,重建新建棚室近3000个,全县设施果蔬产业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见习记者:韩敏


摄影:崔佳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