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水市桃城区河东街道桥东社区,一群身着红马甲的“银发志愿者”格外亮眼。他们组建的“唠嗑小分队”“老友健康帮”“老街坊调解组”“老友说防骗”“银龄曲艺汇”五支服务队,从照料日常生活到送上精神慰藉,以“小老帮老老”的方式,让低龄老人的余热温暖高龄老人的晚年,在社区里织就一张细密的关怀网。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照护需求,养老服务行业却面临着“用人荒”,制约着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今年4月,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提出,引导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通过“以老助老”“结对+接力”等方式,构建长效服务机制。我市积极探索“老帮老”志愿服务有效路径,在全市选取了桥东社区、沁园社区等7个不同类型社区作为试点,聚焦高龄老人“医”“食”“住”“行”等需求,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操作性强、做法灵活的“老帮老”志愿服务品牌,让尚有余力的低龄老人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让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实现“老有所养”,乐享幸福晚年。


要把“老帮老”的好事办得更好,需下好精准棋,打好组合拳。要逐步建立“老年人需求库”和“老年志愿者库”,结合志愿者身体状况、技能特长、服务时间等,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整合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等资源,拓展服务场景;完善对志愿者的基础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志愿者参与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互助养老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相信,当“小老”牵手“老老”的互助暖流在更多社区流淌,湖城大地必将绘就一幅邻里相扶、守望相助的温暖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