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县芍药村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通过企业家回村任职引领、多种平台打造、本土人才培养等措施,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小村大舞台 唱响“群英会”

衡水日报记者 胡昕 李国涛 赵栋


  12月18日上午,冒着凛冽的寒风,踩着厚厚的积雪,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村民杨芝钻进自家暖棚。

  棚内,一根根鲜嫩的黄瓜顶花带刺,瓜叶青翠舒展,甚是喜人。下雪前,衡水市农业农村局三位农业技术专家来到村里,为大棚蔬菜种植户上了一堂技术培训课。按照蔬菜种植专家于翠娥讲的大棚蔬菜冬季管理方法,杨芝“照方抓药”,黄瓜生长没受什么影响。他决定再观察两天,把情况向自己的“师父”于专家汇报。

  请专家“传经送宝”,是芍药村培养本村实用人才的经常性措施。十几年来,他们坚持“引”“育”并重,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道路上上演了一出精彩的“群英会”。

  一个榜样引领:选对一个人,带活一个村

  12月15日上午,芍药村党支部书记刘双生接到村党总支书记王文忠的电话,让他去代丙政老人家里看看,提醒老人注意保暖。

  这些天,王文忠因事留在北京,但心里一直挂念着村里的大事小情。十几年来,他的心早已和芍药村连在一起。

  2007年我市出台政策措施,选派党员企业家到村任职,破解乡村“人才之渴”。当年9月,在北京做皮草生意的王文忠,在大营镇党委政府的多次邀请和乡亲们的热切期盼下,回村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芍药村曾经是有名的穷村、乱村,干群关系紧张,村班子长期瘫痪。上任之初,王文忠通过公开民主的方式,将有威望、有能力的党员选配到村“两委”班子中,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他还个人出资400多万元,为村里修了2条水泥路,安装了自来水,新建了学校、医疗中心和新村部,建起了文化广场。

  王文忠的举动感染了全村干部群众,大家纷纷出工出力,清除垃圾、治理环境、植树造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新变化带来新机遇,2010年,在上级党组织指导下,根据生产经营实际,芍药村成立党总支,下设村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和大学生村官党支部。面对发展重任,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文忠清醒认识到,只有培养一支年富力强、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年轻党员后备干部队伍,才能保证芍药村的持久发展。

  刘双生就是近年来王文忠培养出的一名人才。1980年出生的刘双生,以前在北京做服装生意。受王文忠影响,他萌生了回村服务群众的念头。2009年,刘双生被选举进村“两委”。2021年村“两委”换届,刘双生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接过了王文忠的接力棒。而32岁的退役军人代庆雪,则是村党支部中最年轻的支委,负责社会治安等工作,也是这两年成长最快的后备力量。

  “乡村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怎样实现人才振兴,芍药村在这方面做了示范。一方面,是王文忠书记为代表的‘领头雁’凸显的聚才效应;另一方面,人才的振兴又促进了乡村振兴。”枣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周光说。

  “头雁领着群雁飞,党员带着群众干。一个村要发展,离不开好的带头人。文忠书记就是一个榜样,带着芍药村父老乡亲一步步向着幸福的前景奔。”在王文忠身边学习、工作十几年,刘双生深有感触。

  三大平台搭建:才能施展和产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王文忠常说,建设现代化新农村,靠一两个能人远远不够,得靠一群人去奋斗。

  2008年初,王文忠组织村里一批年轻人到北京参观学习。回村后,他借助大营皮草产业优势,拿出100万元创建风险金,成立芍药村第一个裘皮服装加工合作社。他还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求教,引进科学种养技术,创建大棚种植和林地养鸡两个合作社。合作社为芍药村带来财富,也为村民们“施展拳脚”提供了舞台。

  12月17日上午,芍药村村办企业衡发食品有限公司分割包装流水线上,村民王树芳娴熟地操作着。前几年,王树芳就把家里几亩地流转了,一亩地年租金1160元。这两年,她到企业上班,不但能学到技术,每月还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十几年来,芍药村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荒废土地开发、合作社发展等,在一二三产业上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因地制宜探索富民增收新路子。他们合理配置资源和力量,让各类人才充分迸发创新创造活力,又促进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才和平台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发展特色农业。芍药村成立益民康生态蔬菜种植合作社,吸引有能力的农户参与,发展樱桃西红柿、西兰花、白皮黄瓜等果蔬种植。目前有种植棚室20个,每棚年纯收入7万元。他们还成立“绿优园”专业种植合作社,主要种植易生长、易存放的秋月梨。110亩的梨园已进入盛果期,经济效益可观。村民能到合作社打零工,增加一部分收入。

  ——积极推进加工业。芍药村利用村办企业衡发食品有限公司开展肉鸭屠宰业务,吸收本村和周边村的村民入厂打工。在上级支持下,芍药村还利用政策贷款投入120万元,成立安民肉鸭养殖合作社,依托衡发公司进行肉鸭养殖,完善了产业链条,带动了24户农民增收。

  ——发展乡村旅游。芍药村大力发展药用芍药种植,村里近百亩闲置土地及房前屋后都种上芍药。每年5月,芍药开花季,村里村外朵朵鲜艳的芍药花竞相绽放,吸引附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明年,村里计划把芍药种植面积再扩大,进一步提升芍药旅游观光、药用开发的综合价值。

  近年来,芍药村按照三大平台发展要求,先后邀请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授课。经过培训的村民拓展了视野、增长了技能,为芍药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58名“土专家”培养:当地人才成为和美乡村建设主力军

  12月12日,枣强县委宣传部驻芍药村第一书记李建秋,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进村,为大棚种植户“传经送宝”。韩东方、于翠娥、牛国柱三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和芍药村20多位蔬菜种植能手欢聚一堂、激情互动。专家们认真解答村民围绕农机补贴、棚菜管理、种子政策等提出的各类问题,并互留联系方式,结成师徒对子。

  当天,村民王德耀在自家温室大棚里,向大家现场演示了掐尖、打杈、去除余叶等黄瓜瓜秧整理过程,得到专家面对面指点。

  10年前,王德耀还只会种大田作物。他能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菜能手,得益于村里的人才培训计划。2009年,村里聘请山东棚菜种植专家王居坤、万德友先后驻村,手把手传艺,面对面对种植户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芍药村培养出第一批专业棚菜种植人才。

  受年轻人玩视频直播影响,王德耀也学着搞起了“直播带货”。去年春节前后,他把大棚合作社三分之一的蔬菜,通过线上直播销售出去,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芍药村西北角的110亩秋月梨果园里,村民代丙亨、周平侠有说有笑,正在手脚麻利地给果树剪枝。两个人的梨树管理技术,都是在枣强县园林服务处技术员刘杰指导下掌握的。如今,他们不但管理着本村果树,还为周边村的果树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

  立足本土培养人才是长久之策。芍药村加强发展“领路人”队伍建设,以养殖、种植、管理、销售、农技服务等人群为重点,对群众公认能力强的村民重点培养,建立电子台账,做到分类登记、定期更新、动态管理。

  目前,芍药村已备案登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8人。同时,围绕“三农”政策、农业技术、农经管理、农产品营销等内容,村里及时邀请各级专家采取课堂讲学、观摩交流、基地实训等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下一步,我们打算按照县里有关政策,给村里成绩突出的技术人才颁发证书,实现农技人员持证上岗。”刘双生说。

  如今的芍药村,种植养殖能手、经营管理人才、直播带货达人、技术服务标兵人才济济。他们在建设和美乡村道路上各显身手,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专家点评: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需要各类人才去担当、去推动。人才的振兴,最关键的是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在芍药村,企业家王文忠回村任职,组织引导带动了各类人才向农村集聚。同时,村“两委”强化人才培养,打造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本村人才队伍。芍药村突出农村发展实际需求,为他们实现梦想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实现了“蓄人才之水养发展之鱼”的目的。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 吴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