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穿过村口排列整齐的果蔬大棚,走过绿意盎然的花生地,来到深州市辰时镇窨子村,映入眼帘的是整洁有序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民居,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前些年哪能想到,咱这小村庄还能搞旅游呢!”村中老人贾健康说道。


这座曾以传统农耕闻名的村庄,通过盘活历史遗存、打造特色场景,正成为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团队走进来,在沉浸式体验中追寻红色记忆,了解农耕文化。


漫步其间,满目皆景。


进村直行,穿过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窨子村的代表性建筑——地窨子跃然眼前。远远望去,仿佛一座敦实的矮房子,地面上只见一圈矮墙和几处通风口,走近细看,却别有洞天。




地窨子主体部分位于两米左右的深坑中,坑壁作为房屋墙壁,屋顶则用木梁、苇席、泥土等材料搭建,仅留一处出口通往地面。


进入窨子,环顾四周,炕上铺着手工编织的土布,摆放着针线筐,旁边土灶连接着风箱,老式织布机上还有未织完的粗布,角落里堆着镰刀、锄头等农具,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场景。


“这是我们修复后的地窨子,尽量保留了原貌,最大程度展现当年老百姓在地窨子生产生活的模样,是我们窨子村名的由来之一,也是来村游客的第一站。”窨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金跃满脸高兴地介绍着。


走出地窨子,不远处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地道遗址。这条蜿蜒曲折的地下通道,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昏黄的灯光映照在斑驳的土墙上,脚下的泥土微微泛潮,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弯着腰走进地道,才真切感受到它的狭窄与幽深。


“当年村民们就是从这儿转移物资、打击敌人,打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王金跃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我们修缮它,就是要让年轻一代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以前只在课本上、电影里看过地道战,今天真正走进来,才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游客从地道走出来纷纷感慨道。


地道宽约80厘米,高不足一米半,顶部用青砖或木料支撑,墙壁上仍清晰可见当年村民们一镐一锹挖掘的痕迹。正是依靠这些纵横交错、互联互通的地下通道,冀中人民构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坚固防线,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巧妙打击侵略者,守护家园。


沿着水泥小路前行,一座开阔的农耕文化广场出现在眼前。广场上陈列着犁、耙、锄头,碾子等传统农具,并设有互动体验区。


“这是石碾子,以前磨面都用它。”志愿者贾大抿正在为前来旅游的学生们讲解,“孩子们来了,大多都要上手体验一番,感受传统农具的魅力。”


几位小学生围在石碾子旁,轮流推着沉重的木柄,脸上洋溢着兴奋之余,也感觉到一丝吃力。贾大抿看到孩子们如此用心,也不由示范起正确的姿势,“手要扶稳,步伐要匀,就像走路一样,不能急。” 孩子们听得认真,干得起劲。




不一会儿,麦粒渐渐被碾成了细碎的粉末,空气中飘起淡淡的麦香。孩子们欢呼雀跃:“原来面粉是这样磨出来的,真是神奇啊。”


“我们打造这个广场,不只是为了展示过去的生活方式,更是为了让年轻人通过亲身体验,能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也能更生动地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王金跃指着这些传统农具说道。


除了历史文化资源,窨子村也在不断引入现代服务设施,提升村庄整体接待能力。


利用回收的闲置宅基地,村里重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改建了550平方米的窨子村研学基地,修建了停车场、文化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共享驿站、共享厨房等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体验,也为村庄的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共享厨房”建在窨子村研学基地旁的空地上,供研学团队或亲子游客使用。“很多亲子游的家庭喜欢自己做饭,这里配备了基本厨具和食材,既干净卫生又方便快捷。”正在整理餐具的志愿者潘俊艳笑着说,“有时候还能看到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聊家常,特别有烟火气。”


 这些服务设施的引入,并非简单地“复制城市”,而是结合乡村特色,打造具有温度和人文气息的空间载体。正如王金跃所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让游客‘走进来’,也要让他们‘留下来’,更要让他们愿意‘再次来’。”


现在窨子村成功入选衡水市“旅游研学基地”,年接待游客、研学团体超1万人次,每年村集体增收三万余元,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发展文旅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可持续的振兴路。”展望未来,王金跃信心十足,“我们希望通过农文旅融合模式,让历史活起来、让资源动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如今的窨子村,既有厚重的历史沉淀,也有现代的生活气息;既有红色基因的传承,也有农耕文明的延续;既有乡村的质朴风貌,也有文旅发展的勃勃生机。这座曾经沉寂的老村落,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