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普通市民,有两个男孩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们都有幸考上了衡中,在老师们的细心栽培下又都升入大学,现在分别在石家庄和北京工作,应当算是学有所成。
衡水中学当时还不算全国名校,但那种严格的管理和拼搏精神,让我们这些普通家长都很震撼,感到既有压力,又很欣慰,每次家长会都有超乎想象的新鲜感。
人到暮年,忆旧思源,常会感恩时代,尤其是读到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杨新城同志的长篇报告文学《根深扎沃土 这里是衡中》更是充满敬意,感概良多。由此不揣冒昧,不避浅陋,发表一下我的感言。
感言一,师风就是校魂。卓越的教学成绩源于优秀的教师队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韦尔特曼说过,他能站在世界顶峰,是中学时遇上了有眼光的好老师,又说中国有两个诺奖华人大师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俩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叫吴大猷(著名物理学家)。因此,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师风决定学风和校风,教师乃教育之本。
我们看看这本书(以下简称《这里是衡中》)采访的高三数学任课教师侯老师,她在上班路上突遇车祸,周身伤痕累累,她忍着剧痛连续打了四个电话:第一个打给同事,请他代课,并说明备课要点,保证知识链的完整性;第二第三个是打给交警和保险公司,最后一个是打给家人。第二天,她又带伤参加省里的教学研讨会,半夜才赶回家。这叫什么精神?这不就是黄继光精神,邱少云精神,王铁人精神,再加上学生第一的精神吗?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奉献?这四个电话的顺序就是答案!在衡中,这样的老师并非侯老师一个!一代代一拨拨的衡中教师,从月落星沉的清晨早操“带队伍”到繁星满天的深夜“守晚休”,从送热水给生病学生服药到防疫期间值班室老师为学生熬煮姜汤……点点滴滴,林林总总,那份严师心慈母情全部融化在衡中校园内,焕发成一张张坚毅上进的青春容颜。
感言二,全面创优与素质教育完全可以双赢。晚清名臣左宗棠说过,不遭人嫉是庸才。1992年至2022年,衡中考上清北总人数两千有余。不惹争议,不招人妒,就不叫衡中!什么高考工厂,什么考试流水线,什么高分低能,各种帽子来势汹汹。但在《这里是衡中》这本书里,我看到主抓教学的康新江副校长有一张成绩单:衡中共培养国家级运动员18人、一级运动员268人、二级运动员1000余人,先后为北京体育大学输送50多名优秀学生,5次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比赛并获3项世界冠军,另有一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冬奥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学校自主创建高水平运动队14支,是全国同类中学开设高水平运动队最多的学校之一。还有,衡中的合唱团走进奥地利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衡中实现了体音美劳全面发展和全面优秀,可谓佳绩连连硕果累累。看看这个成绩单,那些帽子早该扫进垃圾桶了。
感言三,回答了教育改革的元问题,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河北尚欠发达的衡水,是一个教育强市。衡中崛起三十年,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今天的教育已经不再是三尺讲台一方黑板,也不单是解惑与授业,而是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把每个人的个性和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我认为,教育改革的元问题是办学单位真正成为独立事业的法人主体,应该有相对独立自主的权利。教育新理念应该是动力、能力、环境三大维度为受教育者提供“沉浸式”服务。我们看到衡中正是运用自主权的典范。衡中就是靠自主创新,完成了学校的各项改革,激发出全体师生的生机和活力。华为老总任正非,不止一次提出企业要学衡中。江苏省的教育专家,点赞衡中创造了“世界奇迹”。他们以旁观者身份说出衡中的真正经验:不是改变外部环境,而是把自己做到最好!这样的评价才是最客观、最中肯的。
感言四,报告文学的两个维度乃是本书的最大亮点。我在文学上仅仅算个爱好者,没有本事对《这里是衡中》作评估,但我和作家新城老弟曾有三年多时间的交集,深知他是一位文章圣手,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才气。他下到农村的党支部,上到省委省政府大院,都历练过。从新闻报道到党政公文再到小说创作、报告文学等等,诸体兼备,高产多能。从新闻记者的真实性和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两个维度上,他娴熟,他率真,他又温馨婉约,写得圆润充实,让人手不释卷越读越愿读,为莘莘学子,更为衡水老百姓,留下一部风雨韶华三十年的报告文学。
文:肖振兴(退休前曾任衡水市发改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