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多变,有些人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如有的关节炎患者,关节的疼痛与不适就像天气变化的晴雨表。近年来,医学家将这类与气温、气压、气湿(空气湿度)有关的病症称为——气象官能症。


所谓“气象官能症”是指天气出现急剧变化,特别是在季节转换之际,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导致心理、生理做出各种反应。气象官能症的表现各式各样,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发生,常见的就有三四十种。心理反应有:在气候变化之前感到精神抑郁、烦躁不安、焦虑、过敏、易冲动等;生理反应有:疲乏、食欲不振、头昏头痛、失眠多梦、心慌胸闷和皮肤过敏等,严重者还会有视觉障碍、眩晕、风湿痛或骨折部位疼痛等症状。气象官能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有很大关系,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女性约为男性的3倍。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气象官能症呢?目前,科学家对其原因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有的人认为,气压改变后影响了大气中的重力波,重力波作用于人体而产生了各种症状。有的人认为,天气变化影响了空气中的离子,由于不同属性的气团间相互摩擦产生了大量正离子,正离子的增多使人会变得紧张、急躁和心烦意乱,这种离子变化导致了气象官能症。笔者认为,气象官能症是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气压和空气离子的改变之外,气温、气湿的变化都会引起人体一时的不适应,而出现不同的反应症状。对一般人而言,气温在18-21度、微风、阳光普照是较理想的气象条件。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因气候变化而出现身体不适。气象官能症不仅与气候的变化程度有关,而且也与个人的应激能力有关。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气象官能症的症状是否出现、其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也不尽相同。据国外的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30%的人患有气象官能症,女性和年龄大者更容易患病,这可能与他们的体质、适应能力、耐受力等有关。


一般来说,气象官能症是一种功能性疾病,属于人体在天气变化时出现的心理、生理的自觉症状,不会对机体造成器质性损害,通常也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对症调整或观察即可。当气温趋于平稳时,多数人的症状都会自行消失。但对于一些有心肺病、精神病等基础病的患者,需要在气候、季节变化时,注意防范旧病复发或加重。


另外,气象官能症是可以预防的。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锻炼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患者应多关注具体的天气预报,在得知天气将有剧烈变化前做好防护工作,如天气闷热时注意防暑降温,降温时关节炎患者注意患处保暖。


作者:吴雁  编辑: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