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河北抓住用好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第二个十年。河北抓住用好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从高空瞰雄安,能感受到何种震撼?
雄安站水滴状椭圆造型似青莲滴露,启动区、昝岗核心区、大河等重点片区建设如火如荼,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大楼勾勒出城市的天际线。
目前,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子公司超300家,新区首个创新主链条形成。
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全域对接、全面承接。2024年,河北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32家,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承接疏解的背后,是三地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撬动静水深流的区域深层次变革。
2023年北京,2024年天津,2025年河北……京津冀三地轮流举办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既对发展成效"划重点",又向破解协同难题发起"再动员"。
河北与京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我省1053个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23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
关键子落,满盘皆活。一季度,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这家位于石家庄的"细胞工厂"生产的胶原蛋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年产值预计在1亿元以上。
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兰举:
(他们)帮我们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如果没有北京和天津专家的帮助,再给我们三五年的时间这个项目也落不了地。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正在助力越来越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2024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4.8%。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以协同创新释放"乘数效应",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京津冀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共同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其中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条产业链。
今年1至6月,全省机器人企业431家,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5.0%。与此同时,津冀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汽车供应链。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制造部主任 朱辉杰:
在主导产业层面,发挥了河北省特别是唐山市,在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的长板,在科技创新层面,也利用了我们京津地区丰富的科创资源,结合我们河北省的制造能力,将研发和制造协同,为我们这个产业长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公司在北京、居住在廊坊大厂的王女士,在家门口的一体机上完成了北京小客车指标摇号的申请,而为她审核材料的工作人员,来自北京市交通委。
北京某企业负责人 王女士:
现场就可以直接跟北京的工作人员连线,这样的话我就哪里错了就改哪里,改完了之后我们就可以直接上交,就进入等待摇号的这个程序了。
不是同城,胜似同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3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廊坊北三县的294项高频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纳入"区域通办"范围。
共建共享,不断升级。京津冀三地联合编制京津冀社保"一卡通"应用场景目录,实现一批交通线路"一卡通乘"、旅游景区"一卡通游"、图书馆"一卡通阅"。
京津冀三地在交通、生态、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持续突破,越来越多协同红利惠及三地百姓。
京蔚高速全线贯通,承平高速河北段建成通车,怀柔至大兴城际铁路廊坊北至大兴机场段开通运营; 496所京津优质学校与河北314所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京津冀医联体达115个,实现所有地市全覆盖。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叫响京津。1至6月,北京、天津居民来冀旅游消费额占省外消费总体的比重达39.3%。
河北主要"菜篮子"产品占北京市场份额超过四成,"河北福嫂"在京津广受欢迎。
瓣瓣同心,共写时代答卷。一个发展更协调、动力更澎湃、民心更凝聚的京津冀展现出愈加绚烂的前景。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