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小萝卜托育中心保育师为幼儿做感统训练。 陈月振 摄
近年来,衡水市高度重视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高位推进,强化统筹协同,深化改革创新,将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持续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目前,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生育保障提质增效。强化生育保险保障功能,高效办成“生育保险待遇一件事”,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实现“河北智慧医保”微信小程序办理,网办率达100%。落实生育休假制度,全面落实国家和省规定的婚假、产假、护理假、育儿假等政策,婚假延长15天,产假最高延长90天,15天护理假、10天育儿假普遍执行。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出台生育支持措施,明确高龄生育补贴、三孩分娩补贴、入托补贴等措施,受益家庭达到12000多个;全面落实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扣除政策,惠及9万余人。同时,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保障母婴安全,实现市县两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全覆盖。加强早孕关爱工作,3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建成早孕关爱门诊,切实方便群众。
育幼服务体系完善升级。提升儿童医疗服务水平,全市5家医疗保健机构按照“生育友好医院建设标准”完成建设,8家机构按照“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标准”完成建设,建成国家级妇女保健特色门诊1个,建成儿科省级重点专科3个、产科省级重点专科1个,建成妇科儿科协同病房1个、协同专科2个,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全省唯一获中央财政支持的托育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开展公办托育机构、嵌入式“娃娃屋”、农村示范托育点等建设,优化收托结构,构建起多元化普惠托育体系。完善普惠托育支持政策,全力推动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项目,落实托育机构税费优惠政策。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托育健康服务驿站44个,11家公立中医医院为托育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打造“中医药+托育”特色模式。切实促进儿童发展和保护,组织科普义诊、心理健康实践等活动,持续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巡讲活动和预防网络防沉迷宣传;实施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
生育配套措施全面发力。在加强经济、教育等生育支持方面,我市积极申请上级资金支持,有效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供给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市累计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26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50所;全市668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一体化管理全覆盖。积极落实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调整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等政策,累计发放贷款520多亿元。强化职工权益保障,建成全职妈妈再就业服务中心,多渠道提供就业岗位;全市配置建设母婴室、“爱心妈妈小屋”135家。
生育文化浸润人心。开展“晒家风、亮家训、传美德”等活动350余场次,全市5个家庭入选全国文明家庭,15个家庭入选省级文明家庭。组建新时代公益红娘服务队、“荷姐姐”公益红娘服务团队等开展移风易俗宣传。建设12个托育主题公园,打造“衡惠托”宣传一条街,开展托育宣传进社区等活动,营造浓厚生育友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