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


历史学家

2021年5月28日去世,享年99岁


历史学家,翻译家。1921年生于北京,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1986年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著有《中国思想发展史》《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哲学》等,译著有罗素《西方哲学史》、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以及口述史《上学记》,影响巨大。


“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上学记》


章开沅


历史学家

2021年5月28日去世,享年95岁


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他是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1954年以来,章开沅主要从事辛亥革命研究,兼及中国资产阶级、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近年则致力于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在研究中注意社会环境的剖析并形成自己的风格。2014年,88岁高龄的章开沅向华中师大请求辞去“资深教授”头衔,包括每年10万元的津贴,在章开沅看来,高校现今的体制像“围墙”,他想打破这堵墙,出去透透气。


“我要不断地讲话,不断地解说,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培养学生。我现在没有把我的工作限制在书斋之内,而是把我的活动领域推广到整个社会。就是说史学家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创造历史,还要干预历史,还要跟其他有识之士一起促进历史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才是真正的史学家!”


——章开沅


许渊冲


翻译家

2021年6月17日去世,享年100岁


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如钱锺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他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记录其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点滴生活。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rom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许渊冲译《江雪》


余英时


历史学家

2021年8月1日去世,享年91岁


出生于天津,师从国学大师钱穆,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讣闻称,余英时“专长用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历史特别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扮演着开创性角色,被西方学界推崇为21世纪的中国史学泰斗”。


葛兆光认为,在文化热中,人们大多对士大夫传统持批判态度,余英时则对其抱有“同情之了解”。余英时的著作的一大主题是广义的近现代思想史,内容包括“中国近代思想的激烈化(以及相关的论战)、近代中国革命拜物教的讨论及反省、近代的国族主义史学、当代史学的文化史走向等等。


中国近代的个人观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五四时代虽有个性解放的要求,所以易卜生戏剧中娜拉(Nora)的弃家出走曾轰动一时。但是娜拉出走后,下场如何?她要到哪儿去?我们好像从未认真讨论过,所以鲁迅断定娜拉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去。西方的个人主义有其宗教、社会等特殊背景,并不能一下子搬过来,也许根本搬不过来,或者即使搬过来也难免弊多于利,而且今天西方思想也不以个人主义为绝对价值了。中国现代人对“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关系也认识模糊,好像我们的直觉总是认为“小我”可以而且应该随时随地为“大我”牺牲。因此,五四时彻底打垮了儒家的旧“名教”,但一转身我们又心甘情愿地陷入新“名教”。


——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希利斯·米勒


美国文学批评家

2021年2月7日去世,享年92岁


希利斯·米勒提出了文学解构理论,先后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在耶鲁大学期间,他与文学评论家保罗·德曼、杰弗里·哈特曼以及哲学家德里达等组成“耶鲁解构学派”,与文学理论家哈德罗·布鲁姆展开论争。1986年,米勒离开耶鲁去往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工作,德里达也同他前往欧文分校。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在出版《希利斯·米勒读本》时称其为“二十世纪北美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米勒将解构主义带入文学研究,撰写了五十余本著作,任教期间影响了美国一代文学评论家,他曾到访过中国,发表演讲结集出版《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中国演讲集》,《小说与重复》呈现了米勒的“重复理论”所开启的经典文本的多样空间,为文学评论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共同体的焚毁》则以文本细读探究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了奥斯维辛,文学如何在奥斯维辛之中言说,如何记忆种族的屠杀,以及美国后911的政治世界,他试图在不同的文本中穿行,为文学与现实重建新的连接。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稳定和安全似乎在于把他们自己隔离开、围起来,免受任何阴魂骚扰完全和“另一边”割裂。叙述者说,“他们忘记她,就好像忘记一个噩梦”,“那天看到她在门廊里出现的人,在编造、打磨和修饰他们的故事之后,又有意迅速忘了她。”


小说的结尾似乎明确地宣称,共同体现在恢复了和睦、安宁与活力,因为它完全忘记了宠儿。遗忘、放下过去的鬼魂,是存活的代价。这甚而似乎是在呼告,人们最好不要记住美国奴隶制的可怕细节,不要记住莫里森将小说题献给的那“超过六千万”的人,不要记住他们的血泪和苦痛,不要记住他们死于奴隶制,死于从非洲来美国的路上,尽管这么说有可能意味着,无论白人或黑人,如果我们要过下去,可能不读《宠儿》会更好,“这不是一个流传的故事。”


——希利斯·米勒《共同体的焚毁》


菲利普·雅各泰


瑞士诗人

2021年2月24日去世,享年95岁


1925年生于瑞士,二战后移居法国,曾与伊夫·博纳富瓦(1923-2016)并称为法语诗坛最耀眼的“双叟”。他曾获蒙田文学奖、荷尔德林诗歌奖、彼特拉克诗歌奖、洛桑文学奖、2004年龚古尔诗歌奖。同时,他还是享誉欧洲的翻译家,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浪漫派诗人里尔克和荷尔德林、奥地利小说家穆齐尔等译成法文。雅各泰的创作相当丰富,诗文和著作先后被译成英、德、西、中、意大利文等多国文字。


雅各泰推崇“明澈”的诗学,反对西方抒情传统的烦琐与冗杂,瑞士评论家斯塔罗宾斯基认为,雅各泰的始终能“看见一种正直的话语在舒展”,“雅各泰的文本始终属于一个自我,‘我’,但他们摈弃了主体的所有权威;只是提问,只是带着忧虑敞开,只是简单的朴素。它们言说缺失的事物,言说所追随的事物,还有无法留住的事物……”


雅各泰诗集的中文译本《在冬日光线里》《夜晚的消息》已经出版。


“对谁也不爱的人来说,生活永远都在更远处。”


——菲利普·雅各泰《播种期》


艾瑞·卡尔


美国儿童文学大师

2021年5月23日去世,享年91岁


美国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儿童绘本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艾瑞·卡尔1929年生于纽约,30多岁时开始自己的童书创作,他的童书作品以拼贴见长,图案大胆鲜明,色彩明亮欢快,排版独具匠心。生前著有70多部童书,代表作是用拼贴技法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其作品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1.7亿册。


“我想这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孩子们需要希望。凭借你的才能,你这只微不足道的小毛毛虫也能长成一只美丽的花蝴蝶,翩然飞进这个世界。”


——艾瑞·卡尔关于《好饿的毛毛虫》答记者问


苏国勋


社会学家

2021年2月1日去世,享年79岁


从1978年在社科院哲学所读硕士开始,苏国勋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社会学重建的全过程。生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理论研究室主任。苏国勋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学方法论和社会思想史,在中国社会学理论和思想史领域均有卓越贡献。苏国勋是韦伯研究领域专家,其著作《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是国内社会学界最早对韦伯学说进行介绍和评论的文献之一。他的主要著作包括:《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社会学》(合著)、《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合著)等。主要译著包括:译校《系统与社会》(合译)、《谢林传》(合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


在“文化热”方兴未艾的八十年代,苏国勋担任了“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副主编,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译作涌现,包括《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此外,他主持期刊《国外社会学》20余年,担任《社会理论》《社会理论译丛》《社会学名著译丛》主编,以及《三联·燕京学术丛书》学术委员会成员。


考虑社会学在当代的发展,既要关注这门学科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更要结合本国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看待社会,从来不是学科化的,更不只是社会学理论的视角,而是从广义的社会生活(即人的生命)视角来看待社会的。


社会学理论确实是舶来自西方,而要解决中国问题必须考虑中国的情境,不能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割裂,但现在有慢慢把“本土化”和普遍的东西对立起来,用所谓“本土”的东西来否定普遍的东西(的倾向)。


另外,不能对外把本土的东西讲得过于绝对,否则在对内强调普遍的东西时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苏国勋接受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周晓虹专访:《学问即生活》


白化文


敦煌学家

2021年7月6日去世,享年91岁


白化文长年从事佛教、敦煌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日本中国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对佛经、佛寺与佛像,敦煌遗书目录和敦煌变文,古典文学目录学和宗教目录学等问题的研究造诣深厚。出版著作30余种,发表文章数百余篇。


“我从来爱当垦荒者,爱走路静人稀的荒野小径。一条道儿上的人多了,我就慢慢地改走别的路线。”


——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年采访


编辑:李耀荣

来源:新京报客户端
原标题:2021,他们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