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水市故城县农业农村局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畜牧水产业提质增效核心目标,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绿色发展等系列举措,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县畜牧水产业年产值突破18亿元,带动1000余户养殖户实现稳定增收。


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该局创新实施“党建+产业”模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局党组牵头深入调研,科学制定《畜牧水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党员干部组成“技术服务先锋队”下沉一线,开展精准帮扶。党员技术员张爱民连续驻点郑口镇、西半屯镇、建国镇养殖区3个月,指导养殖户完成标准化鸡舍改造,推广“多层笼养、全进全出”养殖模式,使单批次蛋鸡存栏量提升20%-50%,户均增收近万元。


科技赋能,提升产业效能。针对传统养殖瓶颈,该局积极对接农业技术服务员,引进优质品种与先进技术。重点在三朗镇建成“鱼光互补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实现太阳能发电与水产养殖共生,亩产效益达到传统单一水产养殖的3倍。同时,大力开展技术培训,累计举办线上线下培训班50余场次,培训养殖户超2000人次,显著提升了养殖科学化水平。


延伸链条,拓宽增收渠道。聚焦产业链延伸,着力推动“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建成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1条、生鲜乳加工生产线1条,初步实现“从养殖场到餐桌”全产业链条把控。在武官寨镇、建国镇等乡镇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公司统一提供苗种饲料、统一收购销售,并对肉鸡进行深加工,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市,产品附加值提升40%以上,有效解决了养殖户销售难题。


绿色发展,夯实生态基础。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红线,落实禁养区划定。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循环模式,指导奶牛、生猪养殖场建设储粪棚和氧化塘(或沉淀池),肉羊、肉牛、禽类养殖场建设储粪棚,储粪棚做到防雨、防渗、防溢流,鼓励养殖场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合同订单等形式配套种植土地,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生态循环。水产养殖领域全面推行“人放天养”生态模式,减少饲料渔药投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使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