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古八景为深州明代知州萧伯辰所定,据明代大学士金幼孜的《金文靖集》载:公(萧伯辰)乃得以其暇日,与其僚友宾客,登临寄眺于山水之间。因取其景之胜者有八,而名之曰:吴庄新市、博陵旧治、束鹿晴岚、凌消暮霭、滹沱春涨、芜蒌夕照、房渊飞燕、衡水归鸿。遂相与倡和而咏歌焉。间为予道其事,且命为之记。深州八景是在政客诗友雅集中呈现的。金幼孜为江西峡江人,萧伯辰为江西清江(今樟树市)人,两地相隔仅百里,二人是同僚、挚友亦是亲家。当时,深州八景有人提议,有人记录,得以流传至今。


以前对八景有过释义,后来经过考证,八景之一“房渊飞燕”又有新看法。房渊一词已经消失,从字面看,渊为深水潭,房渊则是一深水潭的名字。明代广陵人石宇写诗《过房渊赴深州》,说明房渊确有存在,距离深州城不远。房渊飞燕,字面看是深水潭上飞燕掠过,因景色奇特,而被定为深州八景。石宇诗中写道:“或传赤与赭,朝夕春霞舒。或闻化斥卤,龙犬形模殊。波心见木叶,燕往衔无余。”即是对“房渊飞燕”的描述。意思是房渊水为赤褐色,和朝霞、晚霞相辉映,其景如火如荼,热烈张扬。房渊含盐量极高,岸边形成如龙、犬般的各种形状。房渊深处有落叶萧萧,岸边燕子飞起衔叶,便呈现红褐色水面上,飞燕翩翩,时隐时现,忽而一瞬间消失在房渊深处的景色。龙犬形状应为赤水起伏后,在岸边留下的水印,因含盐量高,水印明显。


房渊具体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呢?据考证,房渊大概在今河北献县北三十里,与武强县交汇处。据《太平寰宇记》卷63写道:深州,元领县五、今六,陆泽、饶阳、安平、武强、下博、乐寿。乐寿县即为后来的献县。因此,房渊在献县、武强交界,都属深州辖区。宋朝人李昉等编著的《太平御览》引用《九州岛记》上乐寿县房渊的记载:乐寿县有房渊,方三百里,石勒之建安二年,水忽变为赤。燕慕容二年,水忽生盐,如印形,其渊一日再生再减,不失其度。居近者,时见龙狗之状戏于旁,叶落于渊者,辄有群燕衔出。此水久淤。此意和石宇诗中所写相符,以古人这些文字为证,“房渊飞燕”确是异象。


明嘉靖年间《河间府志》记载说:“献县西北四十里北峰村有泽,方数顷,其水冬夏不涸,莫能测其底,俗称曰‘海子’。南二十余里,曰‘三角’,亦有泽,较小,其水之消长与北峰泽相应,意即房渊遗处也。又南三十里,曰‘元昌楼’,至今产盐。”凡此种种可看出,房渊原来面积很大,但是在逐年缩小。


又据顺治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一书记载:献县有个很深的湖,名房渊,若投石入湖,湖水会变得像血一样红;若湖边树上落下叶子,就会飞起燕子,好像那些叶子变成了飞鸟。情景皆相似。


清康熙年间献邑举人戈廷模曾经有感于房渊的消失,在其《献邑古迹》八首中单写“房渊”说:“落叶下洄洑,飞燕争与衔。或言慕容朝,印子生卵盐。北峰数顷水,房渊三百里。沧海而桑田,诚哉有如是。”清代陈梦雷在《古今图书集成》中说:“房渊在县城北三十里,石勒时水忽变赤,慕容隽时水忽生盐,形如印,一日再长再消,不失其度。元(注:应为太元)时见龙出,盖古胜迹,今已淤塞。”


民国时期,方圆数顷的房渊已经变成了长年积水的大坑。献县一带村语:“南京到北京,大坑数北峰。”北峰之称谓代替了房渊。


解放后,北峰大坑彻底干涸。


再读明初萧伯辰诗《深州行》,“东南渺房渊,妖螭肆狂毒。”是写房渊烟波浩渺,隐约可见赤色迷雾。如此,当年房渊之美在于壮观,在于迷离,在于苍凉。方圆三百里,可与白洋淀、衡水湖媲美了;水变赤、水生盐,赋予房渊文化色彩,有战争、有屠杀、有朝代更迭,也就有众多诗人赋诗舒怀;红褐色水面,飞燕起舞,是苍凉孤寂之美。


深州辖区明代远大于现在辖区,《太平寰宇记》载:“州境东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二百六十里,自然就包括房渊了。”“房渊飞燕”说成深州八景也就不牵强了,并且武强十景中有“房渊化龙”一景。


作者:季竹林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