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滏运中学的两个朋友席间闲谈,谈及母校的核桃树,因记挂着那一棵棵古老的校树,便问他们:“校园内现在还有几棵核桃树?”回答说还有两棵。


“什么?两棵?”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本以为还有十来棵或是最少也应还有个五六棵吧,怎么会只剩下两棵呢?同座的另外几位冀师的校友,也一样惊讶不已,大家对核桃树的一棵棵减少感到非常遗憾、非常惋惜。


震惊慨叹之余,我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了,为了那些已经没了的核桃树;也为了那两棵还活着的核桃树;还为了冀师那些古老的建筑,以及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更为了那已经成为历史的河北冀县师范学校。


冀师的核桃树据传栽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迄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伴随着古老的冀师一步步不屈不挠地走到了今天。


核桃树是一种能够适应多种气候环境、多种土壤条件而生长的古老树种,不论平原与山区,也不择土壤肥沃与贫瘠,只要能够生长的地方,它都能扎下根来,生存下去,开花结果,服务人类。核桃树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从种下到结果一般需要十来年的时间。


当年冀师的先辈们也许正是考虑到核桃树的这些品质和特点,才在冀师校园内广种核桃树:一是寓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二是象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三是希望自己的毕业生能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核桃树一样在祖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也因核桃树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所以在华北地区较少种植。冀师校园内的核桃树应该是我们这个地方的稀有品种了。


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河北冀师求学时,第一次见到并认识核桃树。当时冀师校园内大约有几十棵核桃树。冬季,核桃树从树干到树枝都是光秃秃的,通体呈现着灰白色,像一个个老人矗立在寒风中,默默地注视着校园内的一切,守护着这片人文的净土。


盛夏来临,核桃树焕发出无限生机,粗壮的白色树干撑着小山似的树冠,枝叶交叉,葱葱郁郁,好似一顶顶绿色的华盖昂立在冀师校园中,树叶枝头间一颗颗绿绿的、圆圆的青核桃点缀其中,给人增添了无限遐想。


可以想像,有多少冀师的青年学子曾经在核桃树下朗朗读书,有多少冀师的仁人志士曾经在核桃树下慷慨陈辞,又有多少冀师的莘莘学子从核桃树下走出去,走向冀南大地、走向大江南北、走向祖国各地!


翻开冀师的历史,可以看到古老冀师一页页光辉的足迹与辉煌成就:从1923年成立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到1948年的冀南建设学院,冀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育了一大批人民教师和先进力量;从1949年的河北省立冀县师范学校(前师、后师),到1975年的衡水师范冀县分校,再到1979年的河北冀县师范学校,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冀师搬迁至衡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冀县师范为我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教师,部分教师改行后成为各级行政或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或管理干部,冀师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为冀师赢得了许多的荣誉和骄傲!


1998年,冀师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冀州古城搬迁到衡水市南面,从衡水湖的西南方搬到了衡水湖的东北角,离开了冀州,投奔了衡水。2001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冀师改为衡水职业技术学院。


冀师走了,冀师已成为历史,冀师古老校园内的核桃树,也随着冀师的离去而逐渐消失。冀师走了,冀师留下的丝丝惆怅与深深的思念只有冀师的学子和老师们去体味。


值得一提的是,冀州的教育文化界、冀州的历届党委和政府为了维护冀师的古老建筑、古老树木以及文化传承一直做着工作和努力,贡献着自己所能够贡献的力量。冀师搬走后,改为冀州滏运中学,后改为冀州镇教育集团北校区,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正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编修改造和建设。冀师的学子们也在为冀师物质文明的传承与维护奔走呼吁、贡献力量。曾在外交部工作过的秦力真老先生,不忘母校之恩,遗托他的女儿秦小梅女士和女婿李肇星对母校的图书馆进行了捐赠。所有这些冀师的历史都将会被铭记,冀师的老师和学子们也都不会忘记。


冀师虽然搬走了,但冀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继续得到广泛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者:张泽丰,男,冀州人,河北冀师85届毕业生。